人有第六感吗?第六感有什么表现形式?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第六感的感觉,比如说曾经在梦里梦见事情在现实世界当中真实发生了;在别人正要开口说话之前,常知道他要说什么;曾经想到一个很久未见的人,果然在两天内就与他相遇了等等诸如此类,但第六感到底该如何解释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六感是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或是其它现今科学熟悉的感官。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故“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可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讯息,这些能力与现代研究的神通有相似之处。
现代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到了意识的深层,由此对于意识的活动,分析为意识和潜意识。在心理学上,潜意识与意识定义方法不同,意识有明确的内涵,而潜意识则是一个集合的笼统界定,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统统称为潜意识。由此可知,第六感属于潜意识。
一般认为,“第六感”这个词与“直觉”大致吻合,描述直觉不只是“第六感”这个词,其他还有:预感、灵感、洞察力、内在的声音或预兆。一般认为,使用“直觉”和“第六感”更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直觉是指没有使用五官反射作用的感觉,而“第六感”和“潜意识”这个词在定义方法上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个集合的排除法的界定。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实认识。而潜意识会接受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们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这些讯息经年累月的储存在脑里,是我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成为一种可辨认的感觉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第六感”。也就是说,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是可以能过意识辨认的漂浮物。
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第六感是凡夫的觉知。为什么这样说呢,第六感没有稳定性,人在放松的时候,进入一种相对无碍的境界时,有时潜意识的漂浮物便会呈现出来。或者,我们对一事物专注到一定程度,这种凡夫的禅定也会使们得到第六感,前者就是业力,后者就是定力。
一般意义上的神通是禅定修习的结果。而在佛教里,禅定与智慧是不分开修习的,或者说,定慧的成就必须是共同的。如果仅有禅定的成就根本不是佛教修行者。佛法的要点在于智慧,而所谓智慧,就是空性见。所以,我们会知道有这样一种情况,在证得寂灭的阿罗汉果中,分成二种,一种是有神通的,一种是无神通的。
佛在世时,有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被强人污辱,她没有神通,对此无可奈何;这时同样证得阿罗汉果的莲色尼则依神通了知此事,用神通飞入其前把她救出来。而在大乘法中,真正具足佛教意义上神通是则必是证得三三昧的菩萨。
佛经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梵天对自己的所处的境界非常自满,他看到在这个境界中只有自己,便认为自己得到了永恒的光明与快乐。这时佛陀入于三昧,身形消失而入梵天,升入梵天顶上的虚空中,表示佛法高于梵天。这时大迦叶、目连等尊者用净天眼观察到这件事情,也身形没失,入梵天顶上。这时梵天才知道自己所证境界并不是最高的。他问目连尊者,是不是佛弟子中很多人都有这个能力啊。目连尊者说,其他声闻弟子,也都有这样的神通的,并说:“得尽诸漏知他心,能现神变化群生。”
在佛教而言,真正的“第六感”,是诸漏断尽,这个成就自然不是断断续续的,而且对于这个“第六感”,是没有执着的。相较而言,凡夫的第六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与解脱道没有什么关系。“感”,也可以称为感通。通就是无碍。真正无碍自然是断灭一切有漏法的。凡夫偶得的神通或通过某些禅定所得神通,它并不是真的通。第六感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并不在于第六感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智慧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