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怕苦不怕死是军人最宝贵的品质,所以军队越能忍受差劲的后勤补给,越不怕牺牲,军队就越强,这是真的吗?把这种刻板军事观念贯彻到极端的典型,就是二战中的日军,这只“兽军”极端强调精神力量。认为军人吃苦是应该的事,越能吃苦越能打赢仗。
为什么美国能打败日本却败给解放军吗
比如日本现代史学家藤原彰,曾是驻华北的基层军官。他写的《中国战线从军记》中,对战争期间各条战线调查,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230 万日本军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实际上都不是战死的,而是饿死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后勤供给断绝,很多士兵患上了战争营养失调症而导致死亡。日军的”不怕苦”表现在他们轻视后勤,”作战优先、轻视补给“的日本军队的作战行为特性,在于即使没有粮食,也要凭借气力作战的军国主义精神。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努力向法国德国学习近代军事,但也许因为历史上他们太缺乏长距离作战经验(日本战国国土狭小,而且战争持续时间一般很短),所以日军一直有严重的轻视后勤的思想。再加上他们缺乏清楚的战争战略思想,最后导致日军的战斗精神和吃苦精神 就像发动机空转一样无用武之地。而相比起来,志愿军同样是不怕死不怕苦,却在日军“战略指挥””后勤重视”这两个弱项上表现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战略指挥我这次不谈,就谈谈重视后勤吧。
日军的后勤保障不完善
开战之前东北军区已经储存了足够三十万人食用3个月的主副食,至少一个战役的弹药,包括粮食1.67万吨,食油430吨,各种干菜罐头920吨,马料9000多吨,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鸭绿江边始终都有大批物资囤集。920吨干菜罐头!那种以为志愿军只能吃炒面战斗的说法,是片面的。饼干和干菜罐头虽然不多,但也绝对不等于零,只是因为缺乏制空权和运输能力的情况下 要受很大损失才能运输到前线而已。但绝对不是没有。等到五次战役后,转入阵地战时,伙食其实有较大改善,后方部队可以吃热饭,饼干和少量的罐头,一线部队不能生火,除了夜间炊事员可以从后方送上一顿热饭之外,可以吃饼干或者干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