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史上的古代后期指的是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确立这一转变时期,显然,它具有地理学思想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性质。欧洲经过五个时期以上的社会动荡后慢慢地静下来,新(入侵者)旧(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结合开始了新的文明。新地理学也在这个时期渐露曙光,地理思想也发生转变,渐渐摆脱古代地理学只重描述、内容堆积而缺乏系统的窠臼,走向系统、正确、演绎与归纳的科学大道。把“人”作为自然现象研究的目标,而成为有人、有地、有理的“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王洪文,1988)。
一、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科学支撑
欧洲黑暗时代(476~1096)以后,地理学能有迅速进步,主要原因是:①东西方交通的发展。丝路在长达1000多年的脉动中,对东西方交流和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②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重新看到了亚洲,欧洲人接触到东方文化和阿拉伯学术,同时也扩大了欧洲对香料、珠宝、丝绸等奢侈品的需求,引发了到东方探险的功利心。中国的罗盘、火药、印刷等技术介绍到欧洲,形成新地理学发展的潜在因素。③基督教的态度。十字军以后,古典学术和科学渐渐为基督教会宽容,为文艺复兴思想的解放和新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哥白尼的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推翻了长期流行的托勒密“地心说”,给科学的地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促进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因素之一。⑤文艺复兴运动使理性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同时掀起了搜寻古希腊经典著作的热潮,主张批判性地审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激发了探索自然的兴趣。⑥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使人类空间视野极大扩展,人类对经验的认识拓展到全球范围。⑦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15世纪以前,欧洲人的书籍全都靠手抄。我国的印刷术和造纸技术传到欧洲后,对欧洲学术的发展有重大作用。16世纪以后,测量仪、天文观测仪、望远镜、气压表、经纬仪等科学仪器相继发明,为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的观察、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撑。科学研究活动的制度化以及观察、实验的经验主义方法程序的形成,加速了科学的发展与分化。⑧近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建立,尤其是地质学、气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科学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支撑的基础。。
专栏8.5 16~19世纪上半叶科学的进步
16~19世纪上叶是近代自然科学系统建立并快速专业化的发展时期。由于伽利略、笛卡儿、牛顿、欧文、库仓等众多物理学家的努力,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起来;通过玻义耳、拉瓦锡、贝尔托菜等的工作,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随着细胞学的建立、林奈的生物分类法体系的提出、生物胚胎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实现了生物学的革命;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实现了天文学革命;物现学的发展导致了气象学发生根本性变革。笛卡儿的《气象学》(1637)努力把气象学确定为物理学的分支。各种气象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开辟了精密研究大气的道路。拉瓦锡、道尔顿分别研究了大气的组成、性质和状态,建立了大气科学的物理基础,白贝罗提出了风与气压的关系,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奠定了基石。到18世纪末,气象学成为一门公认的独立学科;到19世纪,有关地球成因、古生物学、火山地质、物理地质学取得进展,赖尔的《地质学原理》(1830)提出地质演化的渐变论和“将今论古”的法别,建立了科学的地质学。社会科学方面,18世纪在分析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分支上开展了工作,表现出脱离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经验科学的明显趋势。社会学在民族学、人与地理环境、“政治算术”、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得到发展,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1798)对社会学、人口学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坎迪龙、杜尔哥、亚当·斯密等的工作,政治经济学提高了其学术地位。
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有着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扩大了地理视野,观察到世界真实图景。大量的地理资料、数据的积累,纠正了一些古老观点的错误,出现了一些科学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为孕育出新的地理学奠定了基础,②地图学和测量学取得重大进展。技术的改进和资料数据的积累导致地图学从古到新、从局部区域到全球的革命,有能力对托勒密以来的世界地图加以校正。③新地理思想的建立。地理视野的扩大和科学院仪器的发展,地理学注重从实地收集来的资料研究,显现出世界观地理研究的端倪,并开始注意到因果关系和人地关系。④地理学从自然哲学中脱离出来,寻求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地表各种现象,不受古典的约束而能有所创新。
二、孕育时期的地理学
16~18世纪,在地理学的发展上具有过渡性特点,可以称为“革新时代”。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面临几项重要任务:①与西方列强殖民地扩张和地理探险的需要相适应,如何使地图更精准化。②从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地球上未知的世界范围逐渐缩小,而已知的世界范围却在迅速扩大。地理大发现以来的3个多世纪,有关“新世界”各方面的众多资料如何来进行消化、吸收和条理化的整理与思考,如何将地球的全貌和一个个局部科学地结合起来,被提到日程土来,成为重要课题(刘盛佳,1990)③地理学的发展要求对地理学的结构体系、科学性质特点进行回答,一大批学者对此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地理学成就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
1)地图学、数学、天文学、测量学的进步和经纬仪的发明,墨卡托投影、高斯投影、等高线的应用,大中比例尺系统制图得以建立。地图学的重大进步成为这一时期地理学最重要的成果。德国的数理地理和地图学家阿皮安纳(Petrus Apianus,1495-1552)著有一部以数理地理为基础的《宇宙学》(1524),创心形投影。“由于15和16世纪广泛探险的结果,地理知识得到重大扩充,这使传统的世界地图显得大为陈旧过时。这种地图一直以亚历山大里亚的托勒密的思想为基础。16世纪的对制图术的改革基本上要归功于墨卡托和奥坦留斯的成就”(亚·沃尔夫,1997a)。墨卡托(1512-1552)创立了墨卡托投影,奥坦留斯(1527-1598)出版了有70幅地图的《世界全域》(1570)地图集。到18世纪,卡西尼、兰伯特、欧勒、拉格朗日和高斯等的工作使地图更为精确实用。比阿什(Philippe Buache,1700-1773),等高线发明提出以流域和山脉划分区域的原则。在地图实践方面,《卡西尼地图》(1680-1793)是法国天文学及大地测量学世家卡西尼历经113年、4代的法国地图成果。
2)地理学与地理学架构。明斯特尔(Sebastian Munster,1489-1552)为当时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学者,著有《德意志记述》(1530)、《欧洲地图》(1536)、《新世界》(1532)等著作,其名著是《宇宙结构学:概论》(1544),被认为是用分析方法叙述世界地理的宏著,与瓦伦的《通论地理》同列为当时最重要的地理著作,共出版46版,被用为标准教材达百余年。瓦伦(Bernhard varenius,16221650)是一个对地理学的内容和范畴带来一个多世纪影响的德国学者,著有《通论地理》(1650),被19世纪学者奉为“地理学的基准”,包括牛顿、洪堡在内的学者都推崇他。牛顿在1672年把该书修正增订出版,供在剑桥大学听他讲授地理学的学生使用(亚·沃尔夫,1997b)。瓦伦留意吸收最新的思想(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等),思考地理学的范围、目的、方法,力求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他是第一个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学说引进地理学的学者,并据此认为地球上赤道地带(低纬度地带)和高纬度地带所接受的热量是不同的,赤道地带受热多,空气热而薄;极地地区受热少,空气冷而重,因此产生由极地向赤道的空气移动。瓦伦认为地理学既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地球表面的气候、地形、水体、森林、荒漠、矿物、动物、居民等,还要集中于居民及其体型、艺术、商业、文化、语言、政府、宗教、城市、名胜和著名人物,也就是说要全面和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的一切自然与人文因素。他把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特殊地理学)。通论地理学为一般概念、法则、理论研究。瓦伦认识到特定地区的描述和探讨若不和一般概念紧密联系,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瓦伦认为区域地理学包括三大部分:①讨论天体特性对人文的影响。②地方特性的探讨,以各国为对象讨论其位置、形状、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③人文特性的探讨,对各国的居民的研究,包括人种特征、生活技能、民族性的优缺点、风俗习惯、语言、政治、宗教、聚落、历史、著名人物等。瓦伦强调区域地理中包含的知识的重要实用意义,但他始终坚持认为只有具体的现象能用抽象的概念或普遍法则来进行解释时,区域地理学才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18世纪瑞典化学家托尔贝恩·柏格曼(1735-1784)发表的《世界概述》(1766)一书被译成多种欧洲语言,该书记述完整、结构系统化、一般结论和思辨成分都以大量例证事实为依据,成为18世纪有影响的自然地理著作。
3)区域地理学与地理区划。1754年,安东·弗里德里希·布申(Anton Friedrich Busching)著有《新地理学》,他仿照古代斯特拉波的写法,用政治单元作为区域的基础进行描述。法国学者菲力普·比阿什(Philippe Buache)在《论自然地理学》(1756)一书中,提出采用山脉和盆地作为界线与单元来划分世界的思想。1775年,德国学者约翰·克里斯托夫·加特雷(Johann Christoph Gatter-er)在《地理学纲要》(Abriss der Erdbeschreibung)一书中,用地理学、政治学和种族学结合的办法,按区域、国家、人种对世界进行划分。他认为国家集团即区域的基础是自然的,但边界却是国界的连接。霍迈尔(Hommeyer)在《试论欧洲国家军事地理学》一书里,表述了地表自然区划的观念。他不同意当时许多学者在政治单元的基础上描述地形,并按自然区划设想了四级地理单元:最小的地理单元称为小区(ort),站在高处可望得见的地方称为地区(gegend),在制高点上可望见的地方称为区域(landschaft),以大排水区域的边界(分水岭)为范围的地球表面的组成部分称为大区域(land)。约翰·奥古斯特·措伊内(Johann August Zeune)在《格阿:科学地理学的尝试》(1808)一书里也认为地理学研究不应以政治单元而应以自然单元为基础,因此他摒弃了按国家来划分区域的传统习惯。布黑(A.L.Bucher)在《论地理学及其与历史学和统计学的关系》(1812)一书中,主张地理学可从国家、居民、土地结合来进行研究,他注重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对区域,他认为,在其总的自然特点方面,彼此相似的程度超过了它们同最邻近的地区的相似程度,后者同别的区域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自然地理学和人在地区上和相互的因果关系上都结合在一起,同时还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概念:同一地区内的各种现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4)人地关系。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关注。让·博丹(1520-1596)在《论共和国》(1577)一书中宣扬气候差异对塑造民族性格和气质的影响的高度思辨的理论,他认为政府的法律和形式应当适应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所引起的性格和气质的差别。牛津大学学者卡本特(Nathanial Carpenter,1589-1628)在所著的《地理学的描述》一书中,强调自然力对人类的作用。他反对“上帝以海设界,使人不能通过”的说法,认为那些神父们在宇宙哲学思想上并无多大权威。他认为不同的气候带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欧洲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许多年以后,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也曾下结论说“欧洲在气候上是全世界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区”。孟德斯鸠(1689-1755)在《论法的精神》(1748)中用了4章讨论气候差异如何引起性格差异,因而造成社会风俗和法律差异。布丰(1707-1788)的《自然史——通论与专论》(1749)代表了第一批根据地理大发现的报道写出来的著作,把注意力从奇闻怪谈转向于探索事物的规律和影响事物变化的法则上。布丰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人的创造力。布丰认为,粗野的自然是丑恶的,人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今天,全地球表面都有人的力量的烙印。虽然从属于自然的力量,但令人惊异地协助了自然。正是在人类的双手帮助下,自然才得到其充分的发展,才逐渐达到我们今天看见的完美壮丽的境界。”
5)地理学性质与科学分类。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在其《自然史和天体理论》(1755)一书中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于1756~1796年在东普鲁士康尼斯堡大学教授自然地理达40年,其讲稿集成《自然地理学》于1801年出版。康德的思想对地理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①将历史与地理加以区分,前者是记事体或历史方法,后者是记物体或地理方法。认为历史是对时间连续且相关联的事件的叙述,有时间的对比性;地理则是对有空间关联而共存的事象的描述。康德宣称地理学的观点是不言自明的,这个观点就是:“在地理学领域内,一切事物是按照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区域联系来考虑的,就像在历史学上,一切事物是按它们的时间联系来考虑的一样。”
②康德认为人文因素是地理学的一部分,更认为自然地理是一切自然事物的总和。康德的自然地理范畴不但包括自然事象,还包括人及其工作方式。
③康德主张将知识加以组织和区分,大致上分成三类:一为系统的,依据事物特性或系统分类,是一种自然科学的分类方法;二是时间上的分类方法,如历史;三是空间上的分类,如地理方法。这种观念的重要性有二:一是地理学在知识体系和分类方法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区分了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康德早期思想认为空间是物质间的关系系统(system of relations),这一观念很有地理学的现代“空间”意义,但1763年以后,他完全转向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认为空间既非物也非事,而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如同容器般的体系(Jammer,1957)。
④康德强调地理学研究的是具体性和差异性,指出:“这意味着地理学研究特定的具体事物中的关系,而不是事物的抽象的一般特性,并且集中注意于自然的差异性,而不是其相似性。”康德的这些观点对以赫特纳和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地理及其区域差异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潜存了忽视空间关系的问题。
由于自然的、实际上也是必然的分工结果,从肇始起,各门主要科学便走上了专门化和分离的道路。然而,地理学却抵挡了而且是今天仍然在抵挡这种倾向。它宁肯保持一种比较具体的和复合的性质。它是一门综合的或者复合的科学,大量汲取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甚至还有人类学和各门社会科学已取得的成果。16和17世纪的地理学无疑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情景(亚·沃尔夫,1997a)。18世纪在促进地理科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①到地球上各个未知的或知之不多的部分探险;②对地球精确测量;③制图学上的若干显著改善;④根据当时先进的地质学和气象学思想,建立自然地理学的全面尝试(亚·沃尔夫,1997b)。
二、孕育时期地理学思想的特质
16~18世纪的地理学处在承前启后的位置,孕育时期地理思想的特质表现为:①地理大发现以及科学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地理学由昔日文学的描述、哲学的想象逐渐转变为世界性的、分类演绎的地理学。学者们更加注重因果关系、区域研究和类型划分、人地关系的探讨,企图勾画出地理学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使地理学科学化。对此,哈特向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写道:“他们的思想,截然异于前人,具有种种新的启发力。而且带有革命意味的改革思想。在一成不变的地理发展历史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而带来一股清泉般的气息、海涛般的力量。”②地理探险是这一时期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地理知识增长的源泉。探险的需要刺激了地图学精确化发展。③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仍处于“宇宙学”的框架内,一批大学者,如笛卡儿、康德、孟德斯、布丰、柏格曼等都对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④这一时期欧洲的地理学中心从南欧转到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地区,这一特点与德国近代哲学和科学发达有某种必然联系。⑤此时的地理学已显现出两大危机:一是到19世纪中叶,除南北极等少数地区外,欧洲从15世纪开始持续300多年的地理探险已进入尾声,这预示着长期以探险活动作为使命的地理学将发生转向;二是气象学、地质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对地理学的发展既提供了支撑,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P146本章小结
古代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是:①古代地理学经历了一个持续的、相对缓慢的积累过程,由于前后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古代早期与晚期地理学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大。②这一时期与地理学的前科学发展时期相对应,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以知识的描述、记载为主,地理知识与哲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等混为一体,处于知识尚未分化的早期统合时期。③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以人类农耕文明和地中海近海海洋文明为中心,并呈现出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特点。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地理学发展了地理学的几个传统主题:一是关于地球、天文、宇宙的思考与猜想;二是有关特定地区地文、人文知识的记载、思考与实践应用;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四是地图的传统及其在航海、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