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世界之最,猎奇文章

首页 >  娱乐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揭示的道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含义解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揭示的道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含义解读

时间:2022-10-30 作者:迷迷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手机阅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揭示的道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含义解读

  一、引 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于2002年获曼布克奖,后被李安导演改编成电影,一举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影片讲述了印度少年派随家人移民途中遭遇船只失事,同一头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探讨了信仰和人性的主题,反映了派伦理意识的成长。原著小说与改编的影片均受到好评,因此也引起学术界对其多方面的讨论,很多研究对影片中动物的隐喻作了深入分析,事实上,水的意象同样值得我们探讨。在许多文学意象中,水是出现最早,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影片中,主人公多次提到水,如游泳池的水、大海之水、食人岛上的水。本文将结合文学伦理批评,通过分析水的意象,揭示主人公在不同时期伦理意识的变化,展现派对自我伦理身份的寻求和构建历程。

  二、水的伦理隐喻

  水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常被用作隐喻的意象。水具有双重意蕴,它既是生命之源,也是上帝用于惩罚世间罪恶,净化人们灵魂的工具。弗莱指出,像海洋和森林这样的自然物质的普遍形象反复出现在大量诗作中并不能看成是巧合(叶舒宪,2011),显然,影片中水的出镜也并非无心之笔,它们影射了主人公派的伦理意识在成长中不同阶段的形态。

  (一) 游泳池的意象——伦理启蒙与困惑阶段

  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眼光对游泳池的回顾让人印象深刻,池水那么干净,那么清澈,简直可以用来煮早晨的咖啡。(扬·马特尔,2012:12)在父亲早期生意伙伴玛玛吉的影响下,派学会并爱上了游泳,整个童年期间,他每周三次于固定时间和玛玛吉一起去游泳池。童年时的派在水中快乐无比,如原著中所述:水从铅铸般沉重,变得液体般轻盈,这能给我带来深深的快乐,谦恭的浪花追逐着我,像温柔的套索,套住了心甘情愿的印度男孩。(16)甚至连派的名字都和游泳池相关,他的名字piscine在法语中是游泳池的意思。这些关于游泳池的表述看似与文本主题无关,实际上具有高度的隐喻性。

  圣经开篇提到,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可见,水乃生命之源,小说和影片均在开篇谈及泳池意味深长,它与宗教中的洗礼仪式紧密相连。宗教中的洗礼是入教的仪式,象征着入教者本罪和原罪得到赦免,标志着得到新生命。洗礼分为洒水和入浸两种形式,洒水指用一点水洒在信徒头上,而浸礼指接受洗礼的信徒全人浸在水中。从认知关联可知,游泳池的桥段隐喻了主人公派伦理道德意识的启蒙,玛玛吉则充当教父的角色,带他去游泳实为象征意义上的接受洗礼,类似于入浸洗礼,而和泳池相关的名字则是对他教名的暗喻。池水的清澈,戏水的欢乐展现了伦理意识启蒙阶段的派正享受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此时的他所感受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伦理。在他的讲述中人和动物亦是和谐相处,幼时的派像王子一样生活在天堂般的动物园里,清晨的闹钟是一群狮子,上学途中也可驻足观赏动物,人与自然一派和谐的景象。

  然而,伦理成长的道路并非笔直。伦理意识启蒙后的派在自我探寻的道路上,首先遭遇了伦理身份认同危机。原本寄予美好寓意的名字遭到同龄人的误读和嘲笑,伦理困惑通过他试图改掉和游泳池相关的名字这一隐喻表达了出来。由于名字piscine和小便(pissing)谐音,同学们经常嘲笑他,于是他毅然将名字昵称改为pi与圆周率π谐音,试图切断和游泳池的联系。表面上看派的改名是为避免同学们的讥笑,但实际上隐喻了派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化解危机,希冀通过改名这一外在形式获取精神层面的宁静。成年派以这样的眼光追忆到:我感到自己就像在麦加遭受迫害的先知穆罕默德,就像他准备逃往麦地那,准备进行标志着穆斯林纪元开始的逃亡一样,我也计划着自己的逃亡,在为自己计划一个新的开始。(22)通过前后文可知,当时的印度充斥着各种信仰,让人困惑不堪,正如玛玛吉所述:后来的游泳池变成了污水池,在众多信仰中如何选择成了少年派的困惑,在自己身份的认同上,他尝试了谐音的无理数π,在这个科学家试图用来解释宇宙的难以表述的无理数里,看似找到了避难所。众所周知,无理数代表着理性认识,在众多信仰中,派似乎选择了理性。

  然而,外在形式上对理性的认识,并不意味着派内心听从理性的召唤。派的父亲代表着人性中的理性,他认为宗教是黑暗的,从父亲对游泳的态度可印证这点:派的父亲喜欢谈论游泳,但不愿游泳,也不会游泳。父亲教导派理性思考,并让他亲眼目睹猛虎进食,力图使其明白人与兽本质的不同。父亲认为人应有自己的伦理道德观,而兽类则遵循自然生存的法则。但这与派内心所向的理念相悖。精神世界似乎突然坍塌,于是他试图以消极方式化解又一次的伦理困惑: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学校令人讨厌,成天只是学习枯燥的单词和公式。这样的困惑状态一直伴随着派,直到海上惊心动魄的伦理选择与觉醒。

  (二)大海漂流的意象——伦理选择与觉醒

  阶段

  大海在派的表述中并不美:在水里太可怕了,水又黑又冷。此时海的形象类似于圣经中的洪水,在海中乘坐救生艇,宛如洪水中诺亚方舟的画面再现。诺亚方舟是生存之舟,承载着生命的延续,而此处的船则为死亡之舟,见证了违背人类伦理准则的残酷现实。波涛汹涌的海隐喻了惩罚罪恶的手段,但同时也是洗涤罪恶后,净化心灵的标志。在大海中,少年派完成了从伦理选择到伦理觉醒的过程,促进了伦理意识的成长。大海于他是另一种洗礼,使其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

  狭小的船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在船上,派经历了痛苦的伦理选择。他讲述了两个不同版本但又内在关联的故事,第一个版本描述了派和动物同行之旅,派目睹了髭狗咬死斑马,髭狗咬死猩猩,老虎杀死髭狗的残酷局面。第二个版本没有动物,讲述了有关幸存者的真相,厨子杀死水手,厨子杀死派的母亲,派最终杀死厨子。两个版本的故事展现了在远离人类社会的恶劣自然环境中,丛林法则占据主导作用的一幕,丛林法则是自然界的伦理,其实质是弱肉强食。在面对母亲被杀的情况下,派面临了两难的伦理选择:为母亲报仇还是顺从信仰中关于不杀生的教义,为母亲报仇,势必要杀死厨子,杀人将会违背人类应相互仁爱的伦理原则,但放弃报仇也不符合儿子对母亲的伦理义务和责任。最终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派选择了为母报仇,于是第一个版本中躲在蓬下的老虎此刻露面了,影射了第二个版本中派心中的兽性因子。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建立者聂珍钊教授(2014:38)指出,完整的人格由斯芬克斯因子组成,它包括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前者控制后者,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在极端条件的刺激下,派身上的兽性因子爆发,占主导地位,于是出现了违背伦理的杀人事件,实质上,派即是老虎,老虎便是派。

相关文章

.

娱乐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今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