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动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对于练太极拳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
如何才能做到“以心行气”和“以气运身”?它们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都是练太极拳必须了解的。
先谈“以心行气”,其关键为“心”,在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中,心为意识的代表。凡属于精神领域中的内容都于“心”的范围。
“气”在中国古代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如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在中医学中,“气”指在体内运行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相推动体内组织活动的精微物质。如精气、营气、卫气、肾气、中气等。
在吴氏家传太极体用全书《太极法说》中说“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于肉膜胳。气流行于骨筋脉”……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所谓“营气和卫气”在中医学中认为是饮食水谷之气所化。营气为水浴化生的精粹之气,属阴,行于脉中。有运行血液与滋养脏器,组织作用;卫气为水谷化生 悍滑利之气 (形容弥散力强),属阳,行于脉外,有温养皮肤、膜理、肌肉,司汗孔开阖和卫护肌表作用。(见于《灵枢·卫气》)。
由此可见,并不是单纯地指呼吸气,而是泛指评吸之气,水化之气,脏腑之气,经胳之气等的总合。也就是指“元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维护组织,器管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包括元阳、元阴之气,由先天之精历化,并赖于荣养,藏于肾中,与命门的有密切联系”。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的意义,即在练太极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才能使体内气血运行舒畅、沈着、建到收敛入骨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我 国古代有“吐纳”的养生方法。稽康《养生论》说:“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吐纳在道家、佛家都是非常注意的。是自我修行的方法,但吐纳是处于"静态"的方法,它与呼吸相似,但又有质最上的区别。
而太极拳足道家的行功,讲究“动态”,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的“以心行气”,可以认为是“动态的吐纳功夫”,我们绝不能单纯地从呼吸的角度上 去理解“以心行艺”。而应该以更高的境界加以理解它的重要涵义。
再谈“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是“以心行气”的延续。练太极拳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如何才能运到这一境界?就是要严格遵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因为只有在气血舒畅的条件下,才能使全身处于兴奋状态,肢体才能协调顺逐。运行自如,没有迟重之虞!
如何才能运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关键是做好“顶头悬”的动作。
综合以上所讲的我们大致可以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有所了僻,这些都是现论上的探讨,但还需要解决实践上的问题,我们先从“呼吸”上进行探讨。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极柔软然以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所调能呼吸,即足指呼吸的万法必须证确。练太极拳不能单纯依靠胸式呼吸,更重要的是使“腹式呼吸”得到充分的发挥,腹式呼吸的优点是频率慢(10-16次/分),容量是。从医学角度上讲,氧的吸入,绝大部分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到组织和细胞。而小部份是以物理性溶解形式溶于血中,但这小部份却具有主要的生物学意义,即在肺或组织中进行交换的一个氧分子,必须通过物理溶解状态。我们将这部分溶解性的氧称之“氧分压”。由于腹式呼吸入氧的容量大,故能提高氧分压的含量。更有利于组织的代谢功能,也就是说使呼吸能达到平稳,深沉 (沉着)的效果。
在呼吸气平稳,深沉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调动体内“元氧”的凝聚。此二者是相互关连的,是相辅相成的。元氧的凝聚表现,即足“氧沉丹田”。
《周易·参同契》中讲:“将欲养性,延命即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懔躯,体本一元。元精云布,因气初托”。意思就是如要修身养性,延伴益寿,必须依靠人体本身精气的调节。
对于国古代的学说,我们认为是有期独到之处;而且足非常深奥和纯朴的。但是,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用现代科学方法去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古代哲学思想的真谛,达到古为今用,修身养性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