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谱诀:十字腿法昨非今,不是弄错为改进; 上行下打无偏废,徒具虚名更流行。
动作过程
1.身体渐右转,左胯内旋里收,左足尖里扣踏实,重心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离地向左提回,虚悬于左足前。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经左臂外侧随身体右转与左臂环合,随合着右前臂外旋,掌心翻朝里,两掌交叉合抱于胸前。眼随转体向右平视,
眼神关及两掌合抱(图255、 256)。
2.右腿屈膝提起,高于脐,随即脚跟慢慢向前(正西)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而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同时,两掌左右分开。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257)。
技术要领
1.身体右转、左脚里扣要注意两点。其一是左腿应实腿(脚)碾转,重心不可右移。因十字腿是应身后攻击法。其二是上体不可前俯后仰,做到头容平正,中轴不歪,神贯于顶,提挈全身,立如平准,保证肢体活如车轮般不晃地转动。如此方能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
2.两掌于胸前交叉合抱,须全身松沉,环臂圆满,分清虚实,圆转如意,气势不可散乱,拘意切莫放松。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就散乱。意若懈驰,精神势必不能贯注,神驰意迷,则必有迟重之虞。
3.右腿提膝要高于脐,至少不低于胯的高度。右腿蹬出先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关节,胯部韧带拉开,这样方可蹬到胸肋部。起脚发劲蹬出时,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其劲整,其势猛,其根深,总以周身浑然之整劲,一气呵成也。这样才符合《全体大用诀》“十字腿法软骨断"的技击要求。而平时演练可缓缓蹬之,既不持力,亦不持快。
十字蹬腿是一个平衡动作,两手平肩伸展是为平衡,要求立身中正,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太极平准腰顶解》有“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用它作为十字腿的动作要求和尺度是十分贴切的。
4.其他技术要领参见第三十式高探马及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用 法
接前势,敌用右手牵住我右手,我右手即抽开至左胁下,随以左掌击其胸成十字形。此时如敌自身后右侧以右手横打,我急将身向右正面拗转,左臂翻上屈回与右臂上下相抱时,急将两掌前后分开,拦住敌手,同时急将右腿提起,用脚跟向敌右胁部蹬去,则敌必应腿而跌出。
注释说明
“十字腿"势,傅钟文老师生年记述: “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版(1 934年版),只是一张十字腿定势动作图,过程图没有列出,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本书的这种练法(指顺式蹬脚势)是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早已普遍推广,因之作为目前最后的定型动作。"(见《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227页)
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亦记述: “十字腿这个拳势,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腿,现在名称未改,仍是‘十字腿’,但练法改为右蹬脚的动作。这是当年杨澄甫老师南下到上海授拳,为了‘十字腿’练法对年老体弱者不能适应,就修订为右蹬脚的动作。” (见《太极拳术》224页)
李雅轩老师也曾说: “我学拳时此处(指十字腿)是踢脚,不是蹬脚,不知何又弄错也!" (见《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几个名称注释》)可见此式杨澄甫在改进,初改十字摆莲为蹬脚时,原系拗式踢腿,故名“十字腿”,为了顺势得力而最终修订为顺式,便与蹬脚势无异,仅仅保留“十字腿”之名而已,也就“名不副实" “徒具虚名”了。也难怪一些未能始终紧随杨澄甫师学艺者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十字腿的用法是应身后之敌。 《全体大用诀》说: “十字腿法软骨断”,说明十字腿势起腿提膝应蹬敌胁部的软肋,或起脚以我脚掌由下而上直截敌膝下软骨。实用中起腿的高度,以腰为限,不宜过高,过高则易为人所乘,为人所制。然体用互为辅成,不应执一而偏。日常练习,特别是恢复原来拗步单摆莲练法时,则可适当提高腿的高度。也就是拳谚所说的“练高用低"或“台上踢肩耳,台下踢肋膝"。这不是体用不一,而是为了使“体”更好地符合“用",是体用的辩证。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 “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说明此势和左右分脚势一样,是上惊下取的典型拳势。两手左右分拦,起惊慑、防守的辅助作用;蹬腿起主要的进攻作用。原来蹬腿迅猛有力,劲透脚跟,呼呼有声,后来才改为缓缓蹬出,使之与整套的动作相协调。
为了使读者对原来的练法有所了解,并有更多的选择,兹将原拗式单摆莲练法介绍如下:
自左穿掌后,身体渐右转,左胯内旋里收,左足尖里扣踏实,重心渐全部移于左腿。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仍在左腋下。身体继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高不过肩,足背稍侧向右边。同时,左掌自上向右、向左,横侧迎面拍击右脚面;右掌经左腋而下,经腹前弧形向右移,右臂外旋,握拳内收于右腰侧,拳轮贴腰,拳心朝上。下接进步指裆捶。
其他注释说明参阅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