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文化之瑰宝,其养生修身作用早已经家喻户晓、驰名中外。我国乃至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3亿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大多数人因长期练习太极拳而受益,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技术名扬天下,但是如今,很多人在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存在的很多的误区,如太极拳是老人练的即老人拳、太极拳仅能健身而不能用于技击、防身、太极拳易学等等,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也存在误区,为了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太极拳小编为普遍的认识上的误区综述如下:
误区一、太极拳是老人练的即老人拳
由于人们亲眼目睹社会上练太极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且众多媒体刊登的图片、文章均为中老年人打太极健身,估计 有七成以上的人有此错误观念,认为退休后慢慢学太极拳也不迟,年轻时往往易与太极拳失之交臂,错失良机。
试问,二、三十岁就练太极拳强身健体与等到五、六十岁才学太极,其效果会相同吗?而且,太极拳这一博大精深的技击、健身术,如果缺乏年轻人的热情参与及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还能继承和发展吗?
太极拳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以练太极拳为时尚是太极拳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建议我国的中小学生应必修“太极拳课”,
一方面可在学练太极拳中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可防身健体,进一步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并开创中小学全民健身的新局面;民强则国强,人人学太极拳,应为国策,呼吁政府启动“全民练太极拳工程即人人学会一套太极拳”。
误区二、太极拳仅能健身而不能用于技击、防身
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怀疑练太极拳这么慢,能用于防身吗?等等。导致这一错误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练拳者)对太极拳的本质和科学性认识不清,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本质”几乎到了被彻底否定的尴尬境地,即一方面大家非常钟爱太极拳,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人抓不住太极拳的本质,以当今社会上空前流行的“太极操”、“太极舞”为明证。故亟待拨乱反正,还 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否则,必严重制约太极拳的发展及导致太极拳产业化的失败,长此以往,“太极真功”会失传绝非危言耸听!
我们应该知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内家拳的一种,它首先是一种拳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太极拳是一门融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美学等为一体,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艺术,它是以研究人与人搏斗中的“攻防”方法为目的的。
因此,只有认清了太极拳的本质,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在研习太极拳“攻防”含义中才能领悟并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练拳正确与否的“标准”,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一般来说,“太极操”等的健身效果也有,但仅为百分之一);也只有在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两人攻防对练中(如太极推手),才有可能激发年轻人追求太极拳的兴趣,“太极真功”方能后继有人!
因此,练太极拳一定要“体用结合”即拳架为体,推手为用,应大胆尝试、改革太极拳的评价体系即总分由拳架30%和推手占70%两部分组成,并创编一些既有观赏性又让人们易懂、易学的(标准化)太极推手比赛动作、规则。
可以肯定,长期以来,由于对武术的本质把握不够,导致过于注重套路的观赏性——“花拳绣腿”,而忽略了武术技击本质的现实性,严重制约了武术的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我们期待太极拳本质的大讨论及太极拳评价体系的改革能打破这一僵局,因为太极推手这一对抗性项目符合现代体育精神,比散打、拳击、柔道、跆拳道等危险性小很多,且更具实用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故这一极其优秀、独特的技击训练法值得大力提倡。
误区三、太极拳易学
从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禅“耍太极”可见一斑,有人认为跟在他人后面“摸一摸”或者看看VCD即可学会太极拳。此观念大错特错也!
从理论上讲,要理解哲学上的“物极必反”及太极拳拳理中的“以慢求快”、“以柔求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决非易事;
从实践意义上讲,太极拳即“兵 法”,切忌“纸上谈兵”,非“知己知彼”不可,即须在无数次两人“攻防”对练中才能求得“真功”,其难度远甚于如瑜伽、体操、舞蹈、杂技动作中一些极其高难度动作,因它们仅属众多“阴阳”概念中的“难易”范畴,是单向的、封闭的,而太极拳则属“生死”范畴,是双向的、开放的,这也是太极拳难能可贵之处。
拳语道:入门引路须口授,要想学好太极拳一定要有“明师”指导,必须先明理,后练拳,即由先“心知”而后“身知”,只有经过无数次“体用结合”的练习(推手为主),方能真正领略太极拳神奇的魅力。
第四个误区、对积柔成刚错误理解
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刚”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没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柔”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柔”?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软”,张绍堂先生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
第五个误区、对“松”的错误理解
有些人练习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就是不使劲,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为了什么,结果练了一辈子,练成了那种“稀松太极拳”,根本就不能够用于实战,实在是可悲呀!其实练习太极拳放松是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还有的人读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就以为懂得了太极拳的道理,还没有达到“松”,就开始追求“空”。其结果是练习日久,除了动作熟练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个误区、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
有的人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始终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实大错特错矣!殊不知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坚持自然呼吸就是错的,练习太极拳就象学生读书一样,怎么可能总是使用同一级教材呢?初练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练习日久后,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蓄时吸气,发时呼气,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气时收缩,呼气时鼓起,因此称为“逆腹式呼吸”,随着功夫的长进及内功修炼的进步,日久后,达到“呼吸通灵”,同时丹田内产生一个“丹球”,这个“丹球”随着意念和动作转动的,有人称为“丹田内转”。
第七个误区、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
其实不然,太极拳不是那样简单的,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苦练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第八个误区、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
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实乃误区也!假如有些人跟着某"名师"苦练十年后,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那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
一、重练轻理
太极拳有人称之为“哲拳”,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它是最全面、最深刻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门拳术,寓含着高深的哲理。如果不对其指导思想、基础理论有较全面较深入的理解,是不会深入理解太极拳的,也就不可能练好太极拳。
列宁早就教导过我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同理,现在练太极拳的又有多少人研究过古典哲学、中医理论呢?学生不研究,甚至当老师的也没有理论基础,只是教些外形,教些套路。
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周身一致,即要修炼内在也在重视外在,这样才能快速练出太极真功夫。
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自然越教越差,越学越浅了。更有甚者,有些人对太极拳没有深入研究,对太极拳的理解并不深,却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竟然就创编了一套太极拳来。
既没特点,也没新意,更没有理论基础,编几个动作,加个新名字,一套拳就创出来了。至于解放后国家创编的几个简化套路,客观地说,在历史上它们对普及太极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它也误导了太极拳锻炼,对当今出现的太极拳体操化现象,其所负责任非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创编一些新的简化套路。
这个套路应该外形简易,动作不多,但却一定要有一定内涵,一定要有一套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基础理论,并且应该有一些力学功能。否则,即使叫太极拳,它的本质也仍只能是体操、是舞蹈。
练太极真功夫能祛病延年,现代临床上将太极拳当做治病的处方,因此,太极拳对我们养生有很高的价值。
二、重外轻内
太极拳是最负盛名的内家拳之一,讲究精、气、神合一,讲究丹田内撑,精神内含,劲由内生。这也是太极拳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大的区别之一。但现代人心态浮躁,追求的是外形的花哨,姿势的优美,至于有无内涵是不考虑的。
他们追求架子蹲得低,不管膝盖是不是磨损生病:他们追求脚踢得高,不管是不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造成这种现象,除了练习者本人浮躁的心理,更多的是由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造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关部门对此推波助澜形成的。现在的国家套路是没有理论指导的,自然就没有内在的要求,当然也就只能练练外形。
国家比赛比的是谁的脚踢得高,谁的外形漂亮,至于世界冠军却手无缚鸡之力,在各种拳术中也只有太极拳里有这种怪现象。并且很多裁判也没有功夫,甚至没有练过太极拳,或练过也是水平很差,自然是乱判、错判,误导大家。
三、重拳轻功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只会打套路,他们认为太极拳除了套路,就没有别的功法了。很多人宁愿每天练几十个套路,却不肯花点儿时间去进行功法训练。其实太极拳作为一个大的拳种,它必然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许多功法的。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打功”。太极拳的桩功就有无极桩、太极桩、两仪桩、四象桩等,还有丹田内转功、抖大杆、太极球、单操手等。但现代人却买椟还珠,把核心的东西都丢了。
四、重练轻养
中国的养生之道是养精、养神、养气。太极拳作为内家拳首先也是讲求内养的。它讲究身心放松,讲究精气神充足。但现在许多人却一天练十几个、几十个套路,除了费神记住那么多动作,多个套路打下来已是精疲力尽,耗气耗神,何谈养身。为了练得美化,为了练出“功夫”,许多人压腿压到受伤,蹲低架蹲到膝盖痛,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鸡呜即起,子夜仍在傻练。许多人不但没把身体练好,还练出一身病。
五、重柔轻刚
太极拳锻炼首先讲究放松,讲究松柔圆活。但现代人却又走极端了。他们一味追求松,一味追求柔,最后轻柔是有了,但都软了,懈了。身上没有一点内劲,没一点拥劲。
内劲没有练出,外力也没了,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垮,这种练法别说十年不出门,一百年也难出功。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拳论,说要极柔软而又极坚刚才称得上刚柔并济。
我摸过很多人的肌肉,都是松垮的,紧不起来,硬不起来。笔者的肌肉松时除较有弹性外与常人无异。而运劲时可坚如铁石。只有从柔软到坚刚的幅度越大,转换频率越快,爆发力才可能越大。至于怎样才能练至刚柔相济,怎样才能练到极柔软极坚刚,这里面有许多内在要诀,有许多专门的功法。笔者所创的浑元内劲太极拳能够短时间让人练出内劲,练出刚柔相济的劲力。
六、重气轻肌
太极拳是一门古老的拳术,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和丹道理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灿烂辉煌的,但它毕竟有局限性。
它重人的主观感受,却轻视实验实证,它也有许多地方还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表现在太极拳里就是过于强调气的作用,却不重视肌肉筋骨的作用,这是本末倒置。
人要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肌肉动作,而不是靠气,这是生理常识。气有作用吗?肯定有,笔者就有过切身体会。但气的作用绝不是无限的。许多人强调气,其中有一种人是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人云亦云:另一种人则是装腔作势,故作高深。
七、重古论轻现代科学
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但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不是古代文化能比的。但是现在许多人在修炼太极拳时却同步自封,坐井观天,无视现在新的科学成,言必论占拳谱,语必说八卦五行。
如果说阴阳理论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对指导太极拳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用八卦五行来指导拳术则弊多利少。
古人没有现代的科学理论,他们只能用占典哲学来指导练拳,就算是古拳谱说的是对的,那也是文言文,人们也很费解。我们应该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解释指导太极拳,应当充分吸取现代科学的养分,包括现代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潜能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八、大师成堆
浮夸成风,除了当年气功、特异功能盛行时,我们可以发现太极拳的大师是最多的。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大师。许多人拳没练几天,书没看几本,就敢胡编乱造一套拳,就能东拼西凑出本书。
只要敢吹就成了大师,反正成为大师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没有谁来检测,来监督,来打假。至于太极拳书论那也是所有拳术中最多的,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部分书论或言之无物,或没有新意,甚至是胡说八道,实在是害人匪浅,误人前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