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所以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质和技术性,更由于它能够有助于强身健体延年寿命的作用。有些人却未能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反而出现膝盖疼痛气色不佳等的状况,这除了和个人体质有关外,还可能是习拳过程错误造成的。
一、未能正确用力
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
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大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
许多初学者习非常注重姿势,经常忘记重视内在,导致气喘吁吁,对肺部造成很大的伤害,在初学太极拳时,一定要掌握自然呼吸。
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6分钟之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20多分钟,以连续两遍到四遍为宜;小架慢架一趟30分钟以上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
一个练习单元(如一个上午)以2~4小时为宜,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逆其所为。修炼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做到气沉丹田。
二、未能正确用气
所谓未能正确用气、即伤气。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现象常见。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皆为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拳论中:“以心引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太极拳的习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气之所用,存于松,松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才能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
三、姿势不正、动作不慎造成骨伤
伤骨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
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份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
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运动员腿部带来极大的损伤,甚至不得不打封闭针参加比赛,这样就更容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
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对太极拳运动的性质和内涵应给予深刻的思考、研究,并回归和赋予太极拳本来的真实面貌,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承传、创新和发展。
四、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
人的健康长寿秘诀是因时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劳作;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符合人性和伦理的生发和平息,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其身体的锻炼也应与人的生长规律相适应,超负荷的锻炼,逆势而为强求奇效,虽能一时得到体能极限的闪光点,但同时也将给身体带来重创和戕害生命;还要不断完善个人心态修养,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骄奢,保持生活锻炼之常规,则疾病可远离,衰老可延缓。太极拳运动机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规律,融汇了太极阴阳动静互养的生机,成为内外兼修,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运动方式。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去体悟和实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的习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可以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习练不当而带来的损伤和疾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达到锻炼的初衷——技击、锻炼、养生、健康、益寿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