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
基本信息
书名
老广州,旧时光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页数
287页
开本
32
品牌
广东花城出版社
作者
朱江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536071827
目录
1基本介绍
2图书目录
3后记
4序言
基本介绍
折叠内容简介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州,沉淀和积累了丰厚的史料传闻和旧事杂忆。本书作为一册史海钩沉类的小书,有着绵密的内容和珍贵的价值。
兼顾时代背景和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幅浓淡相宜、沧桑妙趣的历史画卷。书中突出的地域特征和人文信息,对岭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折叠作者简介
朱江, 生于1951年,广西平南人。1958年末迁移至广州生活至今。1982年毕业于广州教育学院英语系,曾任英语高级讲师。1981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3年加入了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2008年始,成为羊城晚报特约作者,发表作品多篇。
图书目录
市井百态
广州长堤南拓旧事
西关大押老当铺
致美斋当年的风水铺面
旧时牙医馆垂"牙帘"接诊
旧广州的街头草药摊
广州城最后一家马匠铺
"精益眼镜"的名人顾客
旧广州人以群分上茶楼
"食在广州"的诗歌咏叹
"竹升面"传入广州
旧时过年"炸狮子"盛况
手提式灭火器进入广州
东濠涌风情旧忆
民国广州婚嫁费用三六九等
民国广州公立名校亦时兴赞助
清末粤省科考严查替枪
清代码头华洋水手技能竞赛
清末洋人青睐珠江水上游
清末洋人来穗首次表演热气球升空
八旗子弟在广州"再就业"
捞"水浮财"
东郊摸蚌人家
街边有个"捉蛇洪"
捉甴曱射果鼠
观"香牙蕉"巧捕水蛇
乱难岁月
名刹长寿寺清末被毁始末
骇人龙卷风曾席卷白鹅潭
往昔广州城防炮战操演
一间不寻常的兵工厂
清代顺德人温瓞园捐资造军舰
引起外交风波的维多利亚酒店炸弹案
伶仃洋上蚕茧船旧忆
土匪闯入广州市区"绑羊"
广九铁路火车劫案
广佛水道女贼剪径
"飞贼"入屋禁上天棚
沙河瘦狗岭曾沦为匪巢
小军舰桅顶机关枪震慑江匪
旧长堤驻防军与"摩罗差"驳火
何异骊山烽火
旧军人拒种"牛痘"开枪互击
一锅"杂烩药"放倒八士兵
广州城曾闹"柴荒"
旧广州骑警捉贼
清末一起"仙人跳"骗局
七千民兵与日军的一场血战
广州版"拉贝日记"
岭南大学"广寒宫"忆旧
"文革"中的石室大教堂
珍闻杂忆
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斗狗趣闻
南海里水金山寺旧闻
蟋蟀在羊城
珠江趸船的前世与今生
水井之城旧闻多
广州清末曾禁端午赛龙船
罗浮山曾严禁洋人狩猎
西江码头攀塔摘剑花盛况
大塘名果"胭脂红"
最是美味"炖咸鱼"
阳江豆豉的美味之忆
光怪陆离的"过疯"传闻
广州石围塘的一次离奇地陷
民初中山大学曾参与西沙鸟粪开发
省督夫人空运"纸包鸡"宴客
往昔广州近邻虎闻
目击打老虎的回忆
昔日羊城上空的鸟
后记
后记
近年来,把自己完成的一百多篇有关羊城旧闻的零散文稿,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整理结集,著书出版,一直是心中的一个愿望,就如把散落一盘的珠子一颗颗捡拾起来,穿成一串,使之变成熠熠生辉的项链.完成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兼且方便保存,防止日久散失。友人把我介绍给花城出版社,当今华南地区最著名的文学类出版机构。在富有经验且专业内行的张懿主任的鼓励下,自己有幸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编书立著的机会。
虽然这一摞百多篇涉及羊城近代旧事,从清末切入,直至"文革"前夕.有关社会珍闻和民生百态方方面面的文稿,都是自己往昔亲手所撰,当中的片段和情节,早已烂熟于胸,但如今接触和抚摸,一页页翻开,依然感受到这坛
"名城旧事"的陈年佳酿,时时逸出缕缕醇香。重新阅读、挑选、修改和编排,时光倒流,仿佛又一次把自己带回了近代史上,号称"千年古都,二百年商埠"的旧羊城那色彩斑斓的后花园。历史并不遥远,重温历史,和岁月对话的一份感觉油然而生。篇幅所限,百多篇新旧文章将近一半要被整理取舍,仅保留六七十篇,有时真的深感为难,不忍割舍,不少篇章直至最后时刻才决定放弃。仿佛古人将送游子远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此情此感不时涌上心头。日积月累,虽然文稿和图片大多数早已在自己手头案边,电脑存档,但若然要编辑成书奉献给读者,虽非严谨正史,散篇汇集而已,也当须精益求精,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有个颇有名气的媒体记者兼朋友梁先生得知信息后,深知"出书难".及时送来了他的祝愿和建议"静心一年,精雕细琢",这的确是饱含真知灼见的一句经验之谈。
精选出来的文稿合共约十三万字,力求图文并茂,配上充满自身独特鲜活感染力的历史旧照。这些篇目大多数是近五六年来,经两任《羊城晚报》"羊城沧桑"专版主编的指导,大量浏览早年《广州民国日报》《申报》和《广州文史》,涉足广东中山图书馆文献馆和报刊室、羊城晚报资料室,沙海淘金,伏案翻阅检索拍照,历经寒暑,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后执笔成篇。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约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这诸多文稿的撰写过程可说得上殚精竭虑,凝聚了自己多年业余写作的心血。其中绝大多数,也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食粮,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如《一间不寻常的兵工厂》.提及中共早期多位著名领导人,曾先后在此领导工运并建立党组织,甚至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到此涉足。有当今在此旧址办校的某院校领导阅报得知,即派人联系作者了解文中所提及的周文雍是否历史上"刑场上的婚礼"的英雄主角。答案是肯定的,遂成为该校校史上一个引以为傲的亮点。再如,《七千民兵与日军的一场血战》一文在《羊城晚报》刊出后,便有从小在广州长大,生活了五六十年的几个朋友对我说:"以前只知道曾有广州三元里乡民不畏强敌,奋勇抗英的彪炳千秋英雄史诗,原来距此地仅十几公里远的江高镇,一百年后,又爆发过一次完全没有正规军参加,七千多北郊民众自发抗击日寇近半个月的壮举,代代相传的广州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传统,的确给我们补了一课。"还有《清代顺德人温瓞园捐资造军舰》一文见报后,即有温氏族人致电报社,进一步获悉详情,了解这段引以为荣的宗族历史。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因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如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如此感受,唤起人们对这座南粤名城的记忆和怀念,或者更进一步,由衷地产生一份对名城的自豪和热爱,这将是本书作者的最大希企,也是最完满的成功和最好的安慰。
由于本书所收入的近代史料时间跨度长,猎涉面广,加之年代久远,难免有所错漏,特此敬请读者和专家原谅并指正,更热切欢迎提供意见和资料与本人交流。
2014年6月
序言
后 记
近年来,把自己完成的一百多篇有关羊城旧闻的零散文稿,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整理结集,著书出版,一直是心中的一个愿望,就如把散落一盘的珠子一颗颗捡拾起来,穿成一串,使之变成熠熠生辉的项链,完成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兼且方便保存,防止日久散失。友人把我介绍给花城出版社,当今华南地区最著名的文学类出版机构。在富有经验且专业内行的张懿主任的鼓励下,自己有幸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编书立著的机会。
虽然这一摞子近百篇涉及羊城近代旧事,从清末切入,直至"文革"前夕,有关社会珍闻和民生百态方方面面的文稿,都是自己往昔亲手所撰,当中的片段和情节,早已烂熟于胸,但如今接触和抚摸,一页页翻开,依然感受到这坛"名城旧事"的陈年佳酿,时时逸出缕缕醇香。重新阅读、挑选、修改和编排,时光倒流,仿佛又一次把自己带回了近代史上,号称"千年古都,二百年商埠"旧羊城那色彩斑斓的后花园。历史并不遥远,重温历史,和岁月对话的一份感觉油然而生。篇幅所限,百多篇新旧文章将近一半要被整理取舍,仅保留六七十篇左右,有时真的深感为难,不忍割舍,不少篇章直至最后时刻才决定放弃。仿佛古人将送游子远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此情此感不时涌上心头。日积月累,虽然文稿和图片大多数早已在自己手头案边,电脑存档,但若然要编辑成书奉献给读者,虽非严谨正史,散篇汇集而已,也当须精益求精,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有个颇有名气的媒体记者兼朋友梁先生得知信息后,深知"出书难",及时送来了他的祝愿和建议"静心一年,精雕细琢",这的确是饱含真知灼见的一句经验之谈。
精选出来的文稿合共约十三万字,力求图文并茂,配上充满自身独特鲜活感染力的历史旧照。这些篇目大多数是近五六年来,经两任《羊城晚报》"羊城沧桑"专版主编的指导,大量浏览早年《广州民国日报》《申报》和《广州文史》,涉足广东中山图书馆文献馆和报刊室、《羊城晚报》资料室,沙海淘金,伏案翻阅检索拍照,历经寒暑,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后执笔成篇。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这诸多文稿的撰写过程可说得上殚精竭虑,凝聚了自己多年业余写作的心血。其中绝大多数,也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如《一间并非寻常的兵工厂》,提及中共早期多位著名领导人,曾先后在此领导工运并建立党组织,甚至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到此涉足。有当今在此旧址办校的某院校领导阅报得知,即派人联系作者了解文中所提及的周文雍是否历史上"刑场上的婚礼"的英雄主角。答案是肯定的,遂成为该校校史上一个引以为傲的亮点。再如,《七千民兵与日军的一场血战》一文在《羊城晚报》刊出后,便有从小在广州长大,生活了五六十年的几个朋友对我说:"以前只知道曾有广州三元里乡民不畏强敌,奋勇抗英的彪炳千秋英雄史诗,原来距此地仅十几公里远的江高镇,一百年后,又爆发过一次完全没有正规军参加,七千多北郊民众自发抗击日寇近半个月的壮举,代代相传的广州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传统,的确给我们补了一课。"还有《清代顺德人温瓞园捐资造军舰》一文见报后,即有温氏族人致电报社,进一步获悉详情,了解这段引以为荣的宗族历史。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如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如此感受,唤起人们对这座南粤名城的记忆和怀念,或者更进一步,由衷而起,产生一份对名城的自豪和热爱,这将是本书作者的最大希企,也是最完满的成功和最好的安慰。
由于本书所收入的近代史料时间跨度长,猎涉面广,加之年代久远,难免有所错漏,特此敬请读者和专家原谅并指正,更热切欢迎提供意见和资料与本人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