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缺少维生素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疾病,坏血病就是因为体内缺少了维生素C导致的,患上坏血病的人出血是首要特征,随后牙齿、骨骼会出现异常,虽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的死亡,但是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的说明一下坏血病。
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胶原蛋白形成所必需的,它有助于保持间质物质的完整,如结缔组织,骨样组织以及牙本质。严重缺乏可引起坏血病,这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特征为出血,类骨质及牙本质形成异常。儿童主要表现为骨发育障碍,肢体肿痛,假性瘫痪,皮下出血。成人表现为齿龈肿胀、出血,皮下瘀点,关节及肌肉疼痛,毛囊角化等。
早期有倦怠,食欲不振,烦躁或抑郁,随后出现毛囊角化、齿龈炎和广泛出血症状。毛囊角化多见于前臂伸侧、腹部及大腿部,形成角栓,毛发卷于毛囊内,称为螺旋状毛发,皮肤亦干燥,类似维生素A缺乏病;齿龈炎表现为齿龈肿胀、发红、出血,牙齿松动,可因牙龈萎缩,牙槽坏死而脱落,常伴有口臭;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开始在毛囊周围,后波及大腿和小腿处,在撞击和受压处易发生带状或点状瘀点或瘀斑。如有创伤,其伤口愈口缓慢,常伴有继发感染和出血。本病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阴性。
1、摄入不足一般动物体内可以从葡萄糖和其他单糖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和某些动物(猴子、豚鼠、鸟类、鱼类)体内缺乏合成维生素C所需要的古罗糖酸内酯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外界摄入,如果摄入量不足即可导致坏血病。
人工喂养儿容易缺乏维生素C,人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40~70mg/L,可以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当然,要保证一定的摄入乳量。而牛乳中的维生素C含量仅为人乳的1/4,再经过储存、稀释、加工、消毒灭菌等处理,其维生素C含量所剩无几。因此,用牛奶、奶粉、乳儿糕、米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及时补充新鲜蔬菜、水果,或偏食,可造成摄入不足。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不良和慢性腹泻时维生素C的吸收减少,胃酸缺乏时,维生素C容易在胃肠道内受到破坏。
3、消耗增加感染、发热、外科手术、代谢增高和患病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1、维生素C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应有足够的蔬菜摄入量;水果含维生素C
2、要合理烹调,不宜过度煮沸,以免造成大量破坏;维生素C为水溶性,要养成喝菜汤的习惯;
3、成人维生素C的供给量约为每天30毫克,孕妇、哺乳、手术和创伤者应根据医嘱适当增加;
4、必要时可每天补充维生素C片,每次0.1克,每天3次,长期大剂量补充应慎重,有资料表明此并非明智之举。
总结:这些就是关于坏血病的一些信息,所以生活中的饮食我们应该做到平衡,不可以挑食、不可以不吃蔬菜,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坏血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