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极拳在中国一片火爆,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始接触太极拳,今天太极拳小编就跟大家谈谈关于练好太极拳要记住的一些基本要领及几个要素,就是希望各位拳友,在练习的时候事半功倍,能够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看看吧。
在太极拳套路习练的诸多要领中,松、静、灵、活、守是最基本的技术要领,应该贯穿套路习练的始终。
1.松
在练拳时,全身肌肉和关节韧带都应处与自然舒展的状态,使其不受任何拘束和压迫。用力部位与不用力部位要保持自然开展状态,严格按照动作规格要求,力求做到姿势正确,进退稳健。
总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要防止肌肉僵滞和用生硬造作的拙力。“松”是完成姿势正确/全身协调、动作舒展、转换圆活的基础和保证。
2.静
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一切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思无虑,专心习练,使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做到“意到身随”。
这样心静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拳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增强身体其他个器官的功能。用意引导动作,还能调节呼吸,使意识与动作和呼吸三者紧密结合,达到全身上下和内外全面锻炼的效果。
3.灵
练拳时,本体感觉要灵敏,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能做出的反应。因此,如果身体姿势重心或动作要领稍有不当,很快就能感知,并及时自我纠正。
太极拳动作越轻,用力越小,其敏感性越强。只有当太极拳套路动作相当熟练时,才能向“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周身都要轻灵”的方向追求,使动作内外协调顺遂,有轻灵圆活之趣。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活,并有节奏,所以它能使周身气血畅通无阻,起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练拳时,手掌发胀、指肚有微痒的感觉,就是气血畅通流注和本体感觉的灵敏反应。
4.活
是指太极拳动作要连贯、圆活、协调,富于变化。动作要以腰为主宰,以腰背带动四肢,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小或大,或明或暗,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
在拳势动作中,上下肢始终都要保持自然弯曲状态,而运行路线也都按不同的曲线反复变转,动作姿势似展非展,曲中求直。
总之,在动作规格正确的基础上个肢体环节都要做到圆转自如,轻灵顺遂。
5.守
就是意守丹田,稳定重心。在练拳时,四肢动作无论怎么样伸缩与转换,身体都要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姿势要求,做到中正不偏,上下一条线,也就是用意使脊柱节节松沉,虚虚对准,保持垂直状态,意守丹田气下沉,虚胸实腹,使重心垂线在支撑面内,身体处于平衡稳定状态。
1.明规矩
按规矩练拳,这是任何有经验的拳师都会要求的。将规矩了然于心是练好太极的必备要素。这里大忌是主观臆断。
2.多站桩
未打拳,先站桩。学拳中低阶段,坚持站桩效果要远比练套路好。正确的站桩具有高效养气、夯实下盘及尽快进入打拳要求的松静状态的综合作用。推荐多站浑圆桩,初学者应当从高桩入手。
3.摆定式
太极拳每个动作完成后的定式都可以摆,属于桩功的延续。它不仅具有桩功的功效,对熟悉套路动作及其精髓很有帮助。由于太极拳套路动作较多,建议自己精选其中的几个定式摆。比如:云手,単鞭等。
4.操单式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当年形意大师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就是靠操练单式练出来的。练太极也当如此。其实你看太极大师们,都有他们的“太极绝招”。再说,练单式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太极拳有那么多单式,每次练习有必要把三分之一或以上的精力花在上面。
5.找感觉
不找感觉,等于盲练拳。但感觉是个微妙的东西,言有尽而意无穷,唯有细细体会。
推荐多找这些感觉:大脑放空、骨肉分离、下沉上松、气贴脊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尾闾中正。
注意九大关节
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这九大关节,要松。要不断地松松松,这是太极者放松的必修功课。初学者可特别注意肩和胯的放松。站桩放松了,并不意味拳架套路也能相应地放松。拳架套路放松了,并不意味着实用时也能放松。
1.脊柱行拳
①脊柱先动;②脊柱如车轴;③颈椎以上领,腰椎以下微微下拔;④还是那句话:找感觉。
2.死扣拳论
古人写的拳论,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拳论,等应重点研读。推荐采用句读研读法,背诵法。现代拳师写的,比较多,可根据自己练习的流派、风格等筛选,不必通通都读。
3.记下来
练拳的心得,疑惑,感受等都可记录下来。比如以日记、或随感的形式。每天不用太多,四五百字足够。不论是心得还是疑惑,都要具体化,切忌泛泛而论。写完后与人交流很有帮助。
4.养成判断的习惯
练自己的拳,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最货真价实的。比如看太极书籍、视频、网络文章等,能够有清晰的判断,不断强化正确的判断。注意,是判断而不是武断和专断。大忌是自负。
5.广泛交流
①认真琢磨师傅的拳理拳法,所以找个明师很关键。②有条件,就多与拳友多交流,比如举行太极沙龙,讲座等。
6.不可尽信
圣人尚且不完美,大师也不是全对。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你也要有质疑的精神。还是那句话:养成自己的判断,真的很重要……
7.不要指望太高
静心练拳就很好,如果非要达成什么目标,反而有违太极拳的自然精神。老子讲“无为之为”,我们都多参悟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