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世界之最,猎奇文章

首页 >  历史趣闻 >  经候总论

经候总论

时间:2025-01-10 作者:迷迷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手机阅读

【歌】

妇人二七天癸至,冲任始通匝月行,恚怒忧思宜谨慎,阴阳气血自和平。虽由心统经遂液,还赖脾资水谷精,行后空虚劳即病,初来恍惚易生惊,猛然抚髀长虚叹,偶尔停针不作声,便是桃夭思讽咏。应知雎鸟欲和鸣,脉弦出际三关透,情动于中百感生,旧血停留还渗入,骨蒸潮热症非轻,乘凉登厕风吹入,饮冷形寒血不营,若要调经先去病,更推形色得其情,过期色淡知无血,带紫赶前热不清。未至先疼因气滞,行过腹痛自虚明,平时发热因劳积,热在临经血不盈,气乱错经行口鼻,脾虚漏下若葵羹,去多不住宜滋养,来少无疼大补荣。经闭要分虚实看,血枯气隔热痰名。

【论】

经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任脉通,冲脉盛,男则营运,女则停止。营运者,无积而不满动也。停止者,有积而能满静也。不满者,阳气随时而行运。满者,阴血以时而下溢。谓之信者,男子以气运,故阳气应日而一举,女子以血满,故阴血应月而一下。褚侍中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也。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又曰∶合多则沥枯,虚人产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

寡妇师尼异治

褚澄疗尼姑、寡妇别制方法,盖有谓也。此二种独阴无阳,欲心萌而不遂,是以阴阳交争,乍寒乍热,全类温疟,久则为劳。尝读《史记·仓公传》,载济北王侍人韩女,病腰背痛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病,仓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得也。何以知之,诊其脉,肝脉弦,出寸口,是以知之。盖男子以精为主,女人以血为主,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怀胎也。夫肝藏血者也。厥阴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则阴盛可知矣。大法宜《本事方》生地黄丸、柏子仁丸、卫生汤。

调经先去病

月水循环,百病不生而有子,若六淫外感、七情内伤,气血不调,心腹作痛,或引腰背,上下攻利,吐逆不食,或寒热瘕,或潮热腹痛,重则咳嗽,汗呕泄泻。盖潮热自汗则血液消耗,咳嗽呕吐则气往上行,泻则津泄于下,痛则积结于中,是以必先去病,尔后可滋血调经。若血渗入骨便为骨蒸,血积于中,相搏则痛,血枯不能滋润百骸,则热蒸于外,血枯包络火旺或挟外邪,变成劳瘵。

调经大法

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经水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之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又分为四也。四者细推之,不调之中有赶前者,有退后者,赶前为热,退后为虚也。不通之中有血滞者,有血枯者。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疼痛之中,有常时作痛,有临经作痛,常时痛为气滞,临经痛为血病也。发热之中,有常时发热,有经行发热,常时发热为血虚有积,临经热为血虚有热也。此又分而为八也,大抵内因忧思忿怒,外则形寒饮冷,气血郁结不行,此不调不通,疼痛发热之由也。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热则流通,寒则凝结,故治血病以热为佐,姜桂是也。

经水异色

丹溪曰∶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禀火象也。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升降清浊,因气而行,故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后痛者,气血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色淡者,虚而有水混之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甚也。今人见紫黑成块作痛,指为风冷乘之,用温热药,祸不旋踵。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甚必兼水化,所以热则紫黑也,四物加黄连、香附。淡白者,气虚也,芎、归、参、、芍、附。多而色淡者,痰也,二陈芎、归。如烟尘屋漏水者,湿也,二陈汤加秦艽、防风、二术。成块作片,白不变者,气滞也,四物、枳壳、香附、延胡索、陈皮。

居经

月水一月一来,乃其常也。有三月一来者,谓之居经,气血不足故也。又有一年一来者,又有石女无经者,亦有频年不来,一来即孕者,皆其变也。亦如脉之有反关耳。

【脉】

脉微,气血俱虚,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则可否者,此为居经三月一来。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涩则血不来,此为居经三月一来。寸口脉卫浮而大,荣反而弱,浮大则气强,反弱则血少,孤阳独呼,阴不能吸,二气不停,卫降荣竭。阴为积寒,阳为积热,阴虚阳实故令少血。时发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此今重虚,津液浊泄,故知非躯,名曰居经。

经病血厥

血厥者,妇人平居无病,忽如死人,身不动摇,目闭口噤,重者不救,轻者移时乃寤,此名血厥。由汗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妇人多有此症,比痫症大不相同,但此条混见大方全书之内,未曾指出讲明,所以卒然莫救,今特表而出之。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其脉微弱,初或呕吐,便尔昏沉,阴阳乖隔,荣卫不和,比之中风,身不发热,喉无痰声,手不握搐,为异耳。急宜握住顶心发,令人扶起,不得平卧,外用通关散吹鼻取嚏,有嚏则吉,无嚏则凶,或以铁秤锤烧红入碗内,以醋沃之,熏鼻下,醋气入内,透隔立苏。口噤不能灌药者,针少商及三阳,五会等穴。或以作筒吹其两耳,或以童便灌之,切记不可灌热汤,盖灌热汤则血得热而泛滥。犯胃冲心,多致不救,心为君主,心不受邪,一丝血入心即死矣。经所谓经水波涛而涌起也,名曰血厥,治宜花蕊石散,童便调服,或苏合香丸,醒后白薇汤、八珍散、归脾汤调理也。《家秘》曰∶经隧乖戾,血上冲心,所以神昏,缓则不救,治以八宝丹。

上一篇: 白浊白淫
下一篇: 经水愆期

相关文章

  •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坏病说。已见太阳坏病条下。此一节。乃少阳经之坏病也。以下误治诸条。皆犯少阳禁例。致生变证。皆坏病也。以其不循本经治法。妄施汗下。因而生变。乃医坏之也。故称坏病。但变证已生。本证已坏。非复柴胡之旧矣。故于临症之时。当审其情势。察其变端。知犯何经何络
  •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寒邪在太阳而头痛发热者。脉必浮紧。若传入少阳。则胆腑肝脏。皆属东方木气。所以脉见弦细。此太少不同之胗也。故云属少阳。然邪入少阳。已在三阳之第三层。逼近于里。其入已深。达表不易。以并无邪气之太阳居表。汗之适足以损泄卫阳。使胃中之津液外走。而胃脘之阳亦亡矣。阳亡而邪气乘虚入胃。故云发汗则谵语也。谵语者。邪气入胃。
  •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注见少阳阳明篇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热论云。三日少阳受之。则伤寒三日。乃邪传少阳之时也。若邪在少阳。脉必弦数而不小。三日而少阳脉小。为少阳不受邪矣。即使已传少阳而得此脉。亦必邪气轻微。故为将解而欲已也。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少阳者。发生草木之初阳也。自一阳来复于子。阳气萌于黄泉。木气即含生于少阴之中。至丑而为二阳。至寅而三阳为泰。阳气将出。至卯则其气上升于空
  •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证治第十四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者。足少阳胆经也。胆为东方初生之木。名之曰少阳者。天地之阳气生于黄泉。则草木之根。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谓之厥阴。至三阳开泰。阳气透地。则萌芽生动。二月而阳气上腾。以雷霆之鼓。风雨之润。而草木条达。阳气附于草木而初生。故为之少阳。人身以脏腑居于躯壳之中者为三阴。阳气由命门而出。为无形之三焦。难经所谓命门为三焦之原是也。三焦附于肝胆。犹天地之阳气附于草木也。是为少阳。主
  • 少阳阳明证治第十三
    少阳阳明证治第十三
    少阳阳明证治第十三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此言少阳入阳明之由也。少阳阳明之证。有阳明之经邪传入少阳者。有少阳之经邪归入阳明胃腑者。皆可称少阳阳明。虽两经之兼证。然论中已有明训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申之以禁例曰。少阳不可发汗。不可吐下。若此。则凡见少阳一症。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矣。若以少阳证而发其汗。且利其小便。令胃中之津液干燥而烦。是少阳之邪。并归于胃。故曰燥烦
  •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下血。男子妇人均有之证也。男子必由肠胃。妇人则以经血为主耳。谵语本阳明胃热之证。然下血而谵语。则又不同矣。因阳明热邪煎迫。使阴血损动。经脉乍开。热邪乘间突入。故为热入血室也。血室者。冲脉也。冲脉起于气街。出于胞中。为血之海。故谓之血室。且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热入血室。则经脉受邪。
  •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此言发黄之由。皆因无汗及小便不利之所致也。邪入阳明之经。本当身热汗自出。及入阳明之腑。亦必潮热自汗。若无汗。则邪不得外泄而热郁于内。小便不利。则水不得下泻而湿停于里。湿气郁热。瘀热在胃。不得发泄。故心中懊而知其必发黄也。黄者。中央脾土之色也。胃为脾之腑。脾乃胃之脏。脾胃以膜相连而为一合。胃实郁蒸。故脾病而现黄色也。脾本恶湿。况湿热并郁乎。阳明病。面合赤色
  •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邪自太阳传来。或本经自受。皆属在经之邪。可更传少阳。亦可传入三阴。或邪欲自解。亦可还表。仍入太阳。所谓传经之邪也。其在经之时。可以此传彼。故曰转属阳明。又曰属阳明也。若此者。未可即谓之阳明胃实也。唯经邪内入阳明之里。邪热实于胃腑。方可谓之胃实。夫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至无所复传之地。而成可下之证。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邪在太阳。则有浮缓浮紧之脉
  •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中寒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者。胃寒不化。强饱则满闷而烦也。头眩者。谷不腐化而浊气郁蒸也。必小便难者。寒邪在里。下焦无火。气化不行也。食既不化。小便又难。则水谷壅滞。所以欲作谷疸。谓之欲作。盖将作未作之时也。谷疸者。寒在中焦。胃不能化。脾不能运。谷食壅滞。中满发黄也。通评虚实论云。黄胆暴痛。五脏不
  •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是中医古籍《伤寒溯源集》的一篇,摘要: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邪在太阳之表。则脉有浮缓浮紧之分。病有风寒营卫之别。若阳明之经。已在肌肉之分。营卫之内。以胃腑为里。故前以能食不能食辨别风寒。此亦不以紧缓为辨。但见脉浮。则知初入之邪。犹在太阳。无汗而喘。则知与太阳中卷之首条无异矣。故曰发汗则愈。宜麻黄汤。然此条脉证治法。皆寒伤营也。若无阳明病三字。不几列之太阳中篇。而仲景何故以阳明病冠之耶。盖以太阳中篇之第一条曰。恶寒
.

历史趣闻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今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