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世界之最,猎奇文章

首页 >  未分类 >  贝坦库尔从政经历是什么样的 他的总统生涯如何

贝坦库尔从政经历是什么样的 他的总统生涯如何

时间:2019-03-24 作者: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手机阅读

  从政经历

  贝坦库尔1945年加入哥伦比亚保守党,同年当选为安蒂奥基亚省省代表大会代表,任期至1947年。后出任《太平洋日报》和《世纪报》主编,1948年出任《星期》杂志编辑,1949年6月,贝坦库尔作为昆迪纳马卡省代表当选为众议员,7月20日正式就职,11月10日因马里亚诺·奥斯皮纳·佩雷斯政府解散议会而暂时中止议员职务,1950年8月恢复议员职务,1951年9月他作为安蒂奥基亚省代表当选为众议员,1953年初他被劳雷亚诺·戈麦斯·卡斯特罗总统任命为全国制宪会议成员,并在当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连任众议员职务;6月,古斯塔沃·罗哈斯·皮尼利亚将军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推翻保守党政府,贝坦库尔在政变后失去在国会和全国制宪会议中的职务。

image.png

  贝坦库尔在1954年6月~1957年5月担任军政府的全国制宪会议成员,他是制宪会议的所有成员中唯一支持使用劳雷亚诺·戈麦斯·卡斯特罗掌权时期制定的宪法的人,贝坦库尔在古斯塔沃·罗哈斯·皮尼利亚军政府时期(1953年~1957年)积极参加反对军事独裁统治的斗争,他创办了周刊杂志《统一》和月刊杂志《普罗米修斯》,公开主张军政府还政于民。

  1958年3月,贝坦库尔当选为参议员,当年7月20日正式就职,任期4年,同年他出任保守党全国领导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1月9日~11月24日担任公共教育部长,1962年8月7日~1963年4月23日担任劳工部长,1974年~1975年担任哥伦比亚全国金融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975年12月16日~1977年1月担任哥伦比亚驻西班牙大使。

  贝坦库尔在1970年4月再次当选为参议员,当年7月20日正式就职,1974年4月连任参议员职务,任期至1978年7月20日。

  总统生涯

  当选总统

  贝坦库尔曾在1970年和1978年两次作为哥伦比亚保守党的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但均以失败而告终;1981年11月,保守党提名贝坦库尔为下一年的总统候选人,1982年5月,贝坦库尔第三次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他在竞选期间承诺组建团结政府,最终贝坦库尔在选举中获得3189587票,以46.62%的得票率击败自由党候选人前总统阿方索·洛佩斯·米切尔森(获得2797786张选票,得票率为40.9%)、自由党候选人路易斯·卡洛斯·加兰(获得746024张选票,得票率为10.9%)、独立候选人格拉多·莫利纳(获得82858张选票,得票率为1.2%),成功当选为新一任哥伦比亚总统,当年8月7日正式就职,他也由此成为“全国阵线”后的首位保守党人总统。

  贝坦库尔出任总统后,践行了组成“团结政府”的竞选诺言,任命了由专家和政治家组成的内阁,除国防部长由军人担任外,保守党和自由党平分秋色,也吸收其他小党担任其他公共职务。强调纪律、责任感和团结三项原则执政,提出了政党制度化、设立政府资助竞争基金、规定在野党权限和进行改革等十点纲领。向各党派提出旨在建立“新的政治生活基础”的文件,开创新风。树立“民选总统”新形象。

image.png

  ‌和平进程

  贝坦库尔上台后,努力推动哥伦比亚国内的和平进程,他主持成立由36人组成的全国和平委员会,负责同游击队进行对话。颁布大赦法,规定对1982年11月以前犯有“叛乱、暴动和骚乱”罪行的人和与此有联系的人实行大赦,并赦免了在押的“四·一九”运动17名领导人和成员以及其他一些游击队成员。1983年10月,贝坦库尔总统亲自同“四·一九”运动最高领导人伊万·马里亚诺·奥斯皮纳等人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进行会谈,是近30年来哥伦比亚总统第一次同游击队领导人会晤。1984年3月和8月,全国和平委员会先后同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四·一九”运动和工人自卫运动等四支游击队达成“和平和停火协定”。1984年12月贝坦库尔总统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再次会见“四·一九”运动领导人伊万·马里亚诺·奥斯皮纳。1985年1月起开始实行全国对话,但11月由于“四·一九”运动成员占领司法大楼事件(司法大厦袭击事件),国内和平进程中断。

  司法大厦事件

  贝坦库尔总统任内,发生了司法大厦袭击事件,司法大厦袭击事件是发生在1985年11月6日~7日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司法大厦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袭击者为哥伦比亚“四一九运动”的左翼极端武装(M-19)组织。35名武装分子手持武器攻入司法大厦,并将司法大厦里面召开会议的300多名司法界人士和政府官员劫持为人质。

  1985年11月6日,哥伦比亚司法大厦正在举行一次修改刑法的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增加惩罚贩毒集团和恐怖分子的内容,最高法院院长阿方索·雷耶斯·埃昌迪亚主持会议。

  11时30分,雷耶斯宣布大会休会,人们整理手中文件,纷纷走向停车场。同时,一阵激烈的枪声从大厅门外传来,随即M-19武装份子手持机枪冲进大厅,并朝天花板开枪,大厅里顿时乱成一团。几分钟之后。武装份子完全控制了这座五层建筑。劫持了在场的300多名官员和法官。司法大厦内枪响后,首都市政大厦邻近的保卫人员及警察立即设下警戒线,封锁了司法大厦。

  11点50分,第一批国民警卫队增援人员赶到。此时司法大厦已经四门紧闭,武装分子居高临下,先后有7名警察人员受伤。

  12点25分,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夸尔塔斯总统召集内阁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参加会议的包括国民警卫队总司令、特种部队指挥官、内政部长和国家警察局局长等内阁要员。贝坦库尔总统表示“决不和恐怖分子谈判。他们必须无条件释放人质,接受人民的审判。” 12点55分,国民警卫队的4辆轻型坦克和2辆装甲战斗车开到了广场,随后4架直升机运来了32名特种部队队员。

  下午1点整,军警向司法大厦发起攻击。一辆坦克和小型装甲车冲进了地下停车场,与武装份子发生交火。与此。同时,一架武装直升机载着12名特种部队人员空降在司法大厦顶层。两辆轻型坦克将炮口对准了司法大厦的大门,两声巨响轰开了被歹徒关死的大门。随后一辆装甲运兵车冲进了大厦,武装分子被迫撤向三、四楼。

  下午3点,关在大厅里的第一批人质在保安人员的掩护下撤出,被送到陆军医院。

image.png

  在军警的猛烈进攻面前,武装武装份子被迫放弃了三楼。袭击头目路易斯·奥德罗命令把最高法院主席带到电话机旁,向国内各报刊和新闻机构宣布,如果政府不撤回军队,停止进攻,他们将每隔30分钟处死1名人质,并强迫他向贝坦库尔总统施加压力。

  6日当晚,交火规模逐渐变小。武装分子点燃了五楼的档案库,火光映红了整个广场。

  7日凌晨,被救出的人质已达300名,只有4人还在歹徒手中。

  凌晨1点30分,贝坦库尔总统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卫民主与和平。市民们给围攻歹徒的士兵和警察送去了食品、饮料和毛毯。而困在司法大厦内的路易斯·奥德罗等武装分子却陷入绝境,没有食品,饥肠辘辘,口干舌燥。

  黎明时分,3辆轻型坦克冲进大厦庭院,用密集的火力掩护军警向占据在四、五楼的武装分子发起攻击。特种部队用火焰喷射器开道,经过激战,武装分子被迫龟缩到五楼的最后一个房间里。军队用高音喇叭向武装分子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令他们在5分钟内缴械投降,但遭到拒绝。军警逐渐缩小了对武装份子的包围圈,并对残余武装份子进行清剿。

  11月7日中午13点06分,恐怖份子被击毙肃清,哥伦比亚司法大厦恐怖袭击事件就此结束。

  此次事件导致11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和48名哥伦比亚军警阵亡,35名M-19恐怖武装份子被击毙。M-19极端恐怖份子在劫持发生时声称为政治诉求,但后续的调查显示司法大厦遭袭事件与麦德林贩毒集团头目巴勃罗·埃斯科巴(埃斯科瓦尔)的策划有关。恐怖份子在6日当晚纵火的档案库中包含大量对麦德林贩毒集团罪案及证据档案。这些证据及档案也都在大火中被烧毁。

  贝坦库尔总统下令为在这场冲突中牺牲的人质举行国葬,全国下半旗致哀。

  ‌经济政策

  贝坦库尔执政期间,哥伦比亚正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工业生产衰退,农业停滞不前,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9%,是20年来经济增长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达24%,政府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增加。1982年12月,政府制定了《1983~1986年全国均衡发展计划》,目标是“理顺经济关系,把恢复生产、整顿财政和促进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计划,采取了几项经济调整的政策措施:1、奖出限入,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调整了汇率,逐步解决比索定值过高的问题;提高对出口商的税收补贴,鼓励公共部门和私人合作,增加非传统产品出口;1983年哥伦比亚加入关贸总协定,年底国民议会颁布《对外贸易框架法》,取消了税收补贴证,以退税证代之。全国信用基金增加向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贷款。1984年6月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出口本国产品的出口商可享受20%的免税优惠;扩大向拉美地区出口的商人,可享受20%~35%的免税优惠,同时禁止680种消费品和国内可以生产的原材料的进口。2、整顿财政,努力减少财政赤字。80年代初,由于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国际储备逐渐增加、政府对货币控制有所放松,财政金融部门出现定期储蓄多、银行储备金额高的情况,私人银行热衷于高利贷款,金融投机活动增加。为此,政府决定整顿财政,加强对金融系统的控制,通过贷款把不法私人银行收归国有,并同合法银行家建立“银行民主基金会”,支持公共部门的投资;同时,决定降低利率,减少银行储备金额,给银行系统更多自主权,增强银行的支付能力。

  这一举措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为扭转税收下降趋势,政府在1982年年底宣布实行税收改改革,1983年颁布法令,堵塞漏税和逃税现象,扩大所得税基础基数,恢复贸易特殊账户,调整销售税率,减少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改革地方税收,允许省级征收烧酒消费税、印花税、香烟税和汽油税;市级政府可征收土地税、交通税和广告税,之后地方的财政有所改善,这一年所得税和附加税的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47.7%;当年6月冻结公职人员人数,规定公共部门的工资增长不得超过10%。建立民主银行基金会,支持公共部门的投资,同时降低利率,减少银行储备金额,增强银行支付能力。1986年初把哥伦比亚银行和其他三家公司收为国有,在外国贷款减少的情况下,设法增加国内贷款;通过发行国内储蓄金融券等办法,增加国内投资。3、放宽对外资限制,刺激生产。1984年颁布新的《外国投资法》,取消了变外资企业为合资企业的决定,取消了外资在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在圣菲波哥大、麦德林和卡利三大城市投资的限制;取消了有关外资份额在本国企业中不得超过49%的限制以及对外资企业再投资的限制,国有企业也可以吸收外资,对边远地区的外国新投资给予减税50%的优惠待遇;哥伦比亚政府大力支持国内外共同投资的发展项目,积极举办“投资者大会”等活动,为外国人员与本国人员之间的接触提供方便。为协调这些方面的工作,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外资,努力完成1984~1987年振兴工业生产的计划,据1986年的统计,在外国对哥伦比亚的直接投资中,美国资本占66.6%,欧共体国家占14.9%,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占5.9%,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占5.4%,南美洲国家占3.1%。

  政府积极促进并鼓励生产,特别强调发展建筑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作为短期经济发展目标,从1982年起,政府实施平民住宅计划,努力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1983年~1986年城市建设投资3425.3亿比索,其中47%是国家投资,53%是用私人储蓄的资金(即储蓄和住宅公司的投资);平民住宅投资431亿比索,占储蓄和住宅公司总投资的26.8%。制定农业发展计划,扩大耕地面积,发放农业低息贷款,政府先后建立了17个地区开发公司,积极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和排灌措施,帮助落后地区开发当地自然资源,恢复农业生产,这些公司覆盖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6.3%,人口达1550万,占全国人口的58%,政府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恢复粮食生产和农牧业产品出口;在政府的支持下,棉花和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提升。

  为了刺激生产,振兴工业,政府提高进口关税,重新实行进口预先许可证制度,在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等方面鼓励增加工业投资,允许私人企业用本国货币偿还部分到期外债,同意银行以转让支付形式,由本国银行支付美元给外国债权银行,解决私人企业债务结算的困难,恢复对私人企业贷款,促进私人企业恢复生产,鼓励工业产品出口,工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84年制造业增长了6%。之后,政府又实行稳定增长计划,努力促进生产投资和增加就业,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

  在社会方面,政府把稳定物价、减轻人民负担、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实施一项大众住房计划等作为社会目标,列入宏观经济发展计划。1985年4月,对宏观经济进一步调整,逐步取消出口补贴,缩短出口基金会放款期限,逐步放开进口,加速货币贬值,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和出口部门,促进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多样化,力求增收节支,减少财政赤字,稳定国际外汇储备和降低通货膨胀等。

  ‌发展教育

  1982年,贝坦库尔执政后,实行开放的和全面的教育方针。政府认为,像哥伦比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克服国内发展不平衡的艰巨任务,必须实现“开放的”和“全面的”教育发展方针。所谓“开放的”,是指每一个公民不受年龄、性别、籍贯和社会地位的限制,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还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组织进行学习,或接受培训。所谓“全面的”,是指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连续不断的人才成长过程,不但要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要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改善居民的卫生条件和娱乐条件、繁荣国家的科学技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心等。换言之,要满足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开放的”和“全面的”教育方针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加强现有的教育机构,建设更多学校,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使无依无靠的穷人均能得到初等基础教育。2、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服务质量。3、教育计划要符合地区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有知识的人才,推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4、教育部门应与其他部门特别是邮电通信部门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扩大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全国文化的同一性。5、繁荣现代科学,鼓励科学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全民族的科技水平。6、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鼓励哥伦比亚人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为贯彻这一教育方针,1982年政府颁布第181号法令,决定采取教区管理制度,把每个省划分为若干个教区,各教区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教育发展计划,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对外交往

  贝坦库尔担任总统后,对外交关系做了较大的调整,奉行独立自主的务实外交政策,哥伦比亚政府坚持“在绝对拥有主权、独立和尊严的基础上,在维护本国重大利益的情况下,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贝坦库尔总统表示:“政府在国际领域的立场将是更加独立,进一步团结拉美国家,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哥伦比亚强调不做任何国家的“卫星国”,1983年3月哥伦比亚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当年还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image.png

  20世纪80年代,中美洲地区动荡不安的局势引起全世界关注,哥伦比亚积极参与中美洲和平调解工作,反对把中美洲变成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角逐的场所。1982年10月哥伦比亚外长罗德里戈·洛雷达·凯塞多参加讨论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形势的9国圣约瑟会议,要求美国军事顾问撤离萨尔瓦多,古巴的技术人员和顾问撤离尼加拉瓜。1983年1月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巴拿马四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发出“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的倡议,表示愿意为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进行斡旋。倡议要求撤走一切外来军事顾问,停止向中美洲输送武器;呼吁中美洲5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直接谈判,通过对话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从此,国际上称哥伦比亚等国参与中美洲和平进程的国家为“孔塔多拉集团”。作为孔塔多拉集团成员国之一,哥伦比亚积极推动这一集团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做出努力,1983年7月,“孔塔多拉集团”4国政府首脑在墨西哥开会,发表了《坎昆宣言》,确定了中美洲国家之间自觉和不干涉、国家主权平等、合作发展经济、和平解决争端、自由表达人民意志等原则,指出了只有结束战争状态、控制军备、解决边境冲突、创造政府间和解和直接联系的气氛等,才能实现中美洲和平并达成协议。四国政府还呼吁美国和古巴支持中美洲的和谈。9月,“孔塔多拉集团”和中美洲5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外长举行会议,通过了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的21点主张《意向文件》,呼吁各国遵守人权和政治多元化原则,促进民族和解。“孔塔多拉集团”的倡议,得到愈来愈多拉丁美洲国家的支持,1985年7月,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在秘鲁首都利马成立“利马集团”,支持“孔塔拉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这两个集团在中美洲的和平斡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贝坦库尔政府积极促进拉丁美洲国家团结,贝坦库尔曾先后出访13个拉丁美洲国家,包括墨西哥、厄瓜多尔、巴西、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巴拿马、乌拉圭、玻利维亚等国,1983年,贝坦库尔总统受安第斯集团和拉美经济体系的委托,到布鲁塞尔同欧洲经济共同体会谈,争取其帮助拉美国家克服经济困难。同年12月贝坦库尔总统签署了安第斯集团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第一次经济合作协定,表示要在平等、合理、进步的基础上,为建立国际合作新阶段做出贡献。1984年6月,由哥伦比亚等国发起,成立了由11个主要拉美债务国组成的“卡塔赫纳集团”,积极主张债务国与债权国共同承担责任,直接进行政治对话,就解决债务危机达成全面谅解;强调以发展促进外债偿还,而不是用消极紧缩经济、迫使债务国单方面做出牺牲的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为缓和拉美债务危机协调立场。

  贝坦库尔政府努力发展同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的经济贸易关系。1982年12月,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访问哥伦比亚,贝坦库尔总统在招待里根访问的宴会上,公开批评美国孤立尼加拉瓜的中美洲政策,揭露美国对拉丁美洲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发展多边机构以及在马岛危机中对西半球的抛弃,迫使里根总统临时修改讲话稿。之后,哥伦比亚政府多次谴责美国和苏联干涉拉美事务,要求里根政府保证选择外界途径实现中美洲和平,批评美国与拉美国家之前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反对美国只承认3海里领海权的立场。

  1983年2月,哥伦比亚批准了哥美两国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建议。1984年哥美签订了捕鱼、邮电和石油科研合作等协定,1985年4月,贝坦库尔总统访问美国。1986年2月,哥伦比亚和美国签订了教育协定和航空技术援助协定。哥伦比亚与西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3月,哥伦比亚与法国和意大利签订开发塞萨尔省洛马煤炭的合作协议,联邦德国向哥伦比亚提供一笔贷款。同年10月,贝坦库尔总统受安第斯集团和拉美经济体系的委托,访问了布鲁塞尔。同欧洲经济共同体领导人会晤,争取他们帮助拉美国家克服困难。1984年11月,哥伦比亚同联邦德国签署了一项技术合作协定。1985年哥伦比亚外长奥古斯托·拉米雷斯·奥坎波访问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同年10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访问哥伦比亚,签订了贸易、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一系列协定。

  哥伦比亚政府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1982年~1984年间,日本为哥伦比亚提供的技术合作有10项,其中包括水力发电、煤炭开采、石油勘探、农业开发、沿海捕鱼、海水淡化、公路建设、城市交通等重点建设项目。1985年日本外务大臣安倍晋太郎访问哥伦比亚,强调要加强两国的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

  贝坦库尔执政期间,同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也有所发展。哥伦比亚同苏联签订了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以及银行间相互信贷等协定。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得到发展,1983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主席佩塔尔·斯坦鲍利奇访问哥伦比亚;当年9月哥伦比亚同波兰签署技术合作协定。

  1984年10月,哥伦比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贸易协定书。1985年哥伦比亚外长奥古斯托·拉米雷斯·奥坎波访问东欧国家,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讨论经济合作问题,努力同东欧国家发展科学、经济和文化合作关系;哥伦比亚与中国高层来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逐渐增加,1982年11月,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哥伦比亚。签订《1983~1984年政府间文化合作交流计划》,1983年5月哥伦比亚保守党领袖米萨埃尔·帕斯特拉纳·博雷罗访问中国,当年11月,哥伦比亚议会批准中哥两国政府签署的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同时签订了联合开发塔沙黑洛煤矿的合同,1984年6月,哥伦比亚参议院议长卡洛斯·奥尔金·萨尔迪和众议院议长塞萨尔·加维里亚·特鲁希略访问中国,同年10月,哥中两国签署新的文化协定,互派文化、艺术、教育和广播电视代表团访问,交换留学生、广播电视节目和文学书籍,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198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访问哥伦比亚,目的是“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发展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探索发展中国与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的经济关系途径和方式。赵紫阳总理在同贝坦库尔总统会谈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以及发展双边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赵紫阳总理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情况和内外政策,重申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拉美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出了中国和拉美国家有8个共同点,这是中国同拉美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实基础。赵紫阳总理高度评价了哥伦比亚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哥伦比亚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奉行独立和不结盟政策,赞赏哥伦比亚在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争取合理解决拉美债务危机问题、努力促进拉美国家团结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贝坦库尔总统赞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度评价中国在保卫世界和平与稳定、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两国政府签订了经济合作协定和银行间互惠信贷协议。1986年6月,哥伦比亚经济部长古斯塔沃·卡斯特罗·格雷罗率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

  成就

  贝坦库尔执政期间,由于政府采取了合理的经济政策,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83年~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9%、3.8%和3.8%,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5.8%,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制造业有了增长,矿业和建筑业增长较快,外贸逆差缩小,财政赤字减少,外贸顺差16亿美元,石油恢复自给,还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国际储备恢复到34.78亿美元。

  由于政府积极对建筑业的投资,建筑业的设备能力得到增强。1983年~1986年新建的住房总面积相当于1972年~1983年的47%,增加就业人数达75.5万人,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

  政府为增加共和国银行的黄金储备,积极鼓励黄金生产,以高出国际市场的30%的价格收购,1984年~1986年哥伦比亚黄金生产发展迅速,居拉丁美洲国家中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巴西和智利。

  政府加大对未开发地区的开发力度,积极勘探和开发石油等矿产资源,1982年,国家投资的埃尔·塞雷洪中区煤矿正式投产,对加勒比沿岸地区工业和发电用煤起了重要作用;1983年在阿劳卡省的北克沃克发现了卡诺·利蒙油田,查明储量12.5亿桶,并开始开采,这为哥伦比亚恢复石油出口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之后哥伦比亚原油生产逐渐恢复,能源供应大有好转,当年建立瓜希拉地区开发公司、塞萨尔地区开发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波帕扬发生强烈地震后,政府建立考卡发展公司,提出重建波帕扬,实施城市工程,建造住房以及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工程,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展现了新姿。

  1984年在塞萨尔省同外资合作开发洛马煤矿,对解决本地区的能源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年哥伦比亚原油恢复自给,政府还制定了圣安德烈斯和普罗维登西亚群岛发展计划,积极发展捕鱼业,加快首府圣安德烈斯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它建设成国际贸易中心,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1985年哥伦比亚与外资合作开发的埃尔·塞雷洪北区煤矿部分投产和出口给国内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同年在阿劳卡地区发现一个新油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image.png

  1982年~1986年政府通过全国道路基金会,增加对陆路交通投资,大力修建和扩建圣菲波哥大、麦德林、巴兰基亚、卡塔赫纳等城市的机场和海港工程,哥伦比亚交通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贝坦库尔执政期间,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世界文学上最为重要的桂冠——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哥伦比亚优秀的小说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当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奖的消息传到哥伦比亚首都圣菲波哥大时,引起强烈的反映。全城人民喜出望外,所有的广播电台都中断了日常的节目而改播这位作家的生平和获奖的喜讯。哥伦比亚总统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夸尔塔斯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巨大光荣。”贝坦库尔总统亲自打电话向马尔克斯表示祝贺,他说:“全哥伦比亚人民的心都被你征服了!”而得知被授予诺贝尔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同样异常兴奋。

  玻利瓦尔省首府卡塔赫纳在1985年8月1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在那里隆重举行写着“卡塔赫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铜牌揭幕仪式。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负责保护这座历史城市,使它成为全世界最美丽、最富有历史价值的名城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

未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今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