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坐落于衡阳市衡山县,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禹王碑镌石崖壁,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苍古难辨,郭沫若花三年,仅识三字。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系宋嘉定年间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禹王碑
位置
衡阳市衡山县
别称
岣嵝碑
宽度
140厘米
高度
184厘米
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1概述
2地理位置
3自然气候
4旅游景区
5历史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禹王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禹王碑(根据史料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末行空处有寸楷书“古帝禹刻”4字。
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 、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1]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折叠位置
禹王碑位于东经112.940336,北纬28.192023,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坐落于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
折叠地形
禹王碑所在岳麓区全境丘、冈、平原地貌均有,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为 60-80 米, 最低海拔约 29 米,最高点谷山海拔 362 米,次高点岳麓山海拔 295 米,地势起伏比长沙市区其它五区都大,相对高度为 333 米。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气候
禹王碑所在岳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275天,年平均气温16.8~17.2℃,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径流量达808亿立方米。 除了湘江外,还有汇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主要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和沩水。最大的水库为宁乡境内的黄材水库和浏阳境内的朱树桥水库。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斗绝三千丈,人间第一碑。淋漓难染笔,氾滥昔乘欙。
水涸山无恙,天荒石自支。文应摹史颉,名或署工倕。
淮雨模糊否,湘云缭绕之。字奇非没字,辞妙禁题辞。
虞夏书多缺,周秦篆已卑。横空盘硬语,对此忆韩诗。
2007年7月上旬,湖南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后初步认定,近来南岳衡山上发现的重约十余吨的巨石为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这块曾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在尘封多年后终得以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字。因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其拓本三年仅识得三字。
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曾被称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湖南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七组就发现这块巨石疑似禹王碑,该石有一不规整两虬相交平面,向中微凹,面上有不规整的纹饰,明显可见人工凿痕。因无人辩识,巨石被一农户砌房时砌进了墙体。
直至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南岳衡山寻访“禹王碑”,加上南岳区文物管理处旷光辉老人多年的跟踪考察,才有了这次重大发现。
六月以来,湖南省文物局多次组织文物专家到衡山考察论证,通过实地考古鉴定证实,这块巨石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初步认定其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
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对禹王碑遗址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开展禹碑原址、原碑的进一步确认工作,整理破译禹碑文字,积极着手将禹王碑遗址申报为文物保护对象。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折叠传说故事
传说这是为纪念大禹在岳麓山治水的禹王碑。相传,大禹来南方治水,以岳麓山为营地,带领长沙先民,斩恶龙、斗洪水,终于将洪水治好。长沙先民欢欣鼓舞,感激万分,纷纷要求在岳麓山顶上,立碑为大禹治水记功。大禹十分谦虚,不肯答应,但长沙先民执意要立,否则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答应,却提出了条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百姓不能相识。于是,长沙先民派来最好的石匠,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全部镌刻在岳麓山顶的石壁上。
过了几百年之后,有天早晨,一位云游四海的老道士路经岳麓山头,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脚步,面对着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考证辨认起来。从早晨一直到傍晚,认出了76个字。老道士兴奋不已,正要考证辨认最后一个字,忽然他感到脚下冰凉,好像被水浸了一般。他低头一看,只见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齐天了。他吓得面无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证辨认的碑文全忘记了。此时,就见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忘记,一下子全退了。老道士望着退去的洪水,想着那刚才的景象,心凉胆颤。他想,这一定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于是,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否则洪水淹天!
折叠历史发展
传说是美好而又离奇的,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并没有动摇文人学士考释碑文的信心,多少人为其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原碑石于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后来才摩刻于岳麓山头,故又称岣嵝碑。明代杨慎、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当代长沙童文杰、杭州曹锦炎、株洲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
关于禹王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韩愈、刘禹锡诗作,但二人并未实地考察过。亲见亲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时的何致。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遇樵夫导引至藏碑处,始摹碑文。何致过长沙时,刻碑于岳麓山峰。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镒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碑文主要记述大禹治水之功绩。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武昌黄鹤楼等处,均以此碑为蓝本翻刻。
许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
折叠历史名人
有关禹碑的记载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早在唐代,韩愈、刘禹锡就有诗咏禹碑。韩诗云:
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
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
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
刘诗云:
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
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其实,两人均未见实物,但唐代即有禹碑的传说是无疑的了。明末岳麓书院山长,人称嵝山先生的吴道行著《禹碑辨》曰:
考《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此禹碑之所从来久矣,历千百年无传者,道士偶见之,韩文公、刘禹锡索之不得,致形之诗词。宋嘉定壬申(1212),何致游南岳,遇樵者导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过长沙,转刻之岳麓山顶,隐藏三百馀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潘太守(镒)搜得之,剔土塌传,朝野始复睹虞夏之书。
从上述文字可知禹碑来源之大概。但对禹碑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述何致在南岳发现禹碑时说:
何过长沙以一献连帅曹彦约,并柳子厚所作书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访。令报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冻裂,禹碑自昔人罕见之。反疑何取之他处以诳曹。
但岳麓山之禹碑刻自嘉定间无疑,禹碑石岩右有古刻两通,字迹隐约可辨,其一为“大宋嘉定神禹碑刻成‘乐舞增光’宋张之才钎。”据此禹碑镌刻近800年,实属珍贵古迹。旧志说禹碑“色相斐蕤,神色焕发,岳麓之奇,当无最此。”
明代学者杨慎曾释碑文,其释文为: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明崇祯进士、长沙知府石公荫《登禹王碑憩望》诗云:
为觅神碑夏后铭,丹梯陡绝屡回经。
危峰拔地雄南楚,远水蟠天漾北溟。
渺尔城寰犹列俎,飘然身世此孤亭。
九洲何处罡风吐,环现空疑拱万灵。
显然,此诗对杨慎的释文表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空疑之感。白杨慎释文后,又有明代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当代长沙童文杰、杭州曹锦炎、株洲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许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楚庄王三年(前611)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刘先生认为岣嵝碑所用文字为夏代官方文字,早于商周金文。这种文字到战国末期逐渐消亡。秦汉文字改革后,绝大多数文人无法识读了。加上内容南楚方言,又多通假,字体又采用对称型装饰手法,更难辨认。刘志一花费10年心血破译此碑文,其译意与《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所载楚庄王灭庸的过程大同小异。刘的成果得到了中国先秦史学会专家们的肯定。无论将来另外的考释结论如何,刘先生的释文都能成一家之言。:
杨慎禹碑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