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墓位于韩城市西南10公里高门原堡安村东南的古寨内,距离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仅有几公里。是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之墓,故名"三义墓"。也是"中国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见证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三义墓
地点
韩城市西南10公里
周长
约300米
形状
正方形
目录
1地利位置
2历史典故
3作品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地利位置
墓地四周筑有围墙,高3米多,系夯筑,周长约300米,成正方形。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基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楼,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晋卿赵文子墓"六个隶书大字;偏东南处两墓并列,分别刻着"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碑的上款刻着"清进士兵部侍陕西抚巡毕沅题"字样。三座墓均与司马迁墓一样为蒙古包形墓,墓前均有毕沅题写墓碑。春秋时韩城为晋国地,称少梁。相传程婴为少梁附近程庄人,赵武后裔世居少梁,少梁村中赵姓与程姓为其后裔。《史记·赵世家》记载了程婴、公孙杵臼救孤儿赵武的事迹。根据这一事迹创作的古典历史悲剧《赵氏孤儿》是最早介绍到西方的中国戏剧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这桩历史悲剧发生在2500年前的晋国。当时,晋国君晋灵公是个昏聩暴虐的家伙,快成年了还任性胡闹。大臣赵盾等多次劝谏,灵公都当作耳旁风。灵公十四年(前607年)九月,赵盾的弟弟赵穿把灵公刺杀了。两兄弟迎立成公。但仅七年,成公就死了。赵盾又拥立成公的儿子做国君,这就是景公。景公当了晋国国君之后,深感赵氏家族势力的强大,但苦于无从下手。景公的司寇屠岸贾,是当年灵公的宠臣,二人一拍即合,便罗致赵盾的罪名。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盾已死,屠岸贾将赵盾的儿子赵朔等全族诛灭。赵朔的夫人是景公的姑母,当时有孕在身,逃跑后生下了赵武。屠岸贾不依不饶,四处搜查,必欲斩草除根。
这时,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决定保护好赵家遗孤。二人密谋,买了一个平民的婴儿,(一说为程婴的孩子)冒充是赵氏之遗孤,藏到了山里。程婴主动报案。于是,公孙杵臼和婴儿很快落到了屠岸贾的手中。公孙杵臼看到程婴后,佯装愤怒,大骂程婴小人。接着,抱起那个假遗孤哭道:"小小婴儿有什么罪过,请你们把他留下来,处死我吧。"屠岸贾不允许,遂即把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都杀了。
屠岸贾自以为得计。然而,程婴却怀抱着真正的赵氏遗孤,藏匿在大山之中整整十五年。景公十七年(前583年)的一天,晋景公病了,巫祝为之卜筮,认为是赵家被枉杀的冤魂在捣乱。于是景公下令,把屠岸贾一族诛灭了,并恢复了赵氏昔日的爵位和田产。
晋厉公三年(前578年),赵武二十岁,举行了成人仪式。这时,程婴对赵武说:"当年赵家人遭受劫难都死了。我没同他们一起死,主要是想把赵家的后代培养成人,你已经长大成人,爵位也同从前,我再没啥可牵挂的,我将追随他们而去。"赵武听后,叩头在地,大哭不止,恳请程婴不要寻短见。而程婴执拗地说:"不行。当初他们都认为我能办成事,所以先我而死,今事情已经办成了,若我不去报告,他们还以为我没了却他们的心愿呢。"说完便自尽了,赵武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服孝三年。并设置了程婴的神主牌位,分春秋两次祭祀。后来赵武出于感恩,死后与二人同葬一处,人称三义墓。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赵氏孤儿》对西方戏剧艺术的影响
《赵氏孤儿》的巨大文学价值,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王国维说《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事实上,这部伟大著作对西方的戏剧艺术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赵氏孤儿》的巨大声誉也远播海外。1735年,由法国人莱玛尔节译成法文。不久,仇利恩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法文译本。1762年,又有英国人根据法文译本翻译成英文。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在读了法文节译本后,深为剧中人物的道德风尚和处世准则所感动,便根据其对中国的理解,写了一部五幕诗剧,名为《中国孤儿》。其剧情主要是写宋末元初,赵宋遗孤被南宋遗民盛悌、奚大美夫妇收养,几经曲折,终被成吉思汗捕获,但这位"天骄"不但没有定他们的死罪,还盛赞盛悌夫妇的高尚品德。里边没有报仇雪恨,这大概是作为哲学家的伏尔泰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吧。这部诗剧在1939年由中国人张若谷译成中文,并易名为《成吉思汗》,在上海《中美日报》上连载。1940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时,又恢复了《中国孤儿》之名。当《赵氏孤儿》被翻译成法文、英文以后,曾先后在巴黎、伦敦上演。译者在献辞中说:"这里有些合情合理的东西,就是欧洲最有名的戏剧,也是赶不上的。"德国的诗人、剧作家歌德也高度评价说,《赵氏孤儿》这部作品深含着"人性的结晶"。
在现今的韩城市,还有许多遗迹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在城西,有程庄,住着程姓族人,自认为是程婴的后裔;位于梁山之下的少梁村,也有赵姓,称春秋赵武的后代;位于城北的魏山有救郎坪,传说这里就是藏匿赵武十五年的地方。明朝中叶以后的近500年间,韩城全市共建有四处救郎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