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世界之最,猎奇文章

首页 >  历史趣闻 >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

时间:2022-07-11 作者:迷迷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手机阅读

隋炀帝陵,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

5c6fd95a923dd075!400x400.jpg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隋炀帝陵

地理位置

扬州市邗江区龙尾路(槐泗镇雷塘北侧)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价格

20元

占地面积

30000 m²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江苏省扬州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目录

1西湖陵址

2槐泗陵址

3陕西遗址

4河南遗址

5扬州陵址

6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西湖陵址

折叠发现

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发现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2013年4月12日,国家文物局派出刘庆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发现了两座残存的古墓。经抢救性清理,发现两墓为隋末唐初砖室墓,西侧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铭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在此墓中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文物。东侧墓发掘刚刚开始。

已发掘出的西侧墓葬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可以说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

扬州文物部门表示,陵墓先前曾被盗挖破坏。而陵墓被初步认定为"隋炀帝墓",除了墓志外,还出土了鎏金铜铺首,这个铺首尺寸很大。另外,还出土了金镶玉腰带,这些都证明墓主身份显赫。

折叠考证

束家平称,扬州市文物部门在获得这一发现后,立即向江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报告。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三名考古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考古工作。在随后由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联合召开的考古工作专题汇报会上,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考古现场已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以确保考古工地安全。扬州市文物部门已完善了考古计划,并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好大喜功得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

史料记载,隋炀帝陵墓曾多次迁移。杨广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正是根据上述史料,专家推测另一座墓的墓主应为萧皇后。

折叠误判原因

此前公布的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这种误判之所以出现,在于唐代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认为,今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此次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折叠原件首次亮相

2014年9月2日,为满足游客需求,扬州文物部门对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还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证明隋炀帝墓主人的"铁证"墓志原件首次亮相。

折叠编辑本段槐泗陵址

槐泗镇陵址,为清代误认陵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叛军司马德勘等煽动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缢弑隋炀帝。

杨广死后,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礼移葬于雷塘之北。

由于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遂加以整修。隋炀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陵四周则植以松柏。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神道和陵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折叠历史沿革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雷塘,又称为"雷坡",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山水园林,楼榭亭台,为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扬州文人宗元鼎作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陵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四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折叠陵区一览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

作为千古一帝,统一中国,平定边疆,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建洛阳、修榆林的隋炀帝的陵墓却非常小。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坟包了。但是面积虽小,却也不失隋唐帝王陵墓的霸气。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

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

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折叠陵墓维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陵冢三历史遗迹。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

隋炀帝陵整修后对外开放。

整修过的隋炀帝陵,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的槐泗镇境内的雷塘北侧,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为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门、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除石牌坊、陵门为后建外,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

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其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城垣、石阙、陵冢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折叠真墓确定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门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2013年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昨天的论证会上,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

专家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萧后。

折叠编辑本段陕西遗址

折叠陵墓简介

陕西武功隋炀帝陵,位于陕西咸阳城西50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乾隆时状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现已不存。陕西省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贼宇文化及等缢弑于扬州。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隋文帝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

折叠历史现状

据说早期隋炀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并建有享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荼毒、灾害频发再加上人为的破坏,这些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一冢、一碑。

隋炀帝陵陵冢为圆丘形,底部周长22米,高约3米。但与众不同的是,墓门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门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为隋文帝泰陵在南,炀帝亡国无颜面对文帝,故而背对着泰陵。由于隋炀帝是亡国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就连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隋炀帝陵"碑也被毁坏。如今,其陵园已被垦为耕地,陵冢严重剥蚀,仅余下一个小土丘。

据《隋书》载: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南巡中,被禁军将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弑于江都宫,萧皇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

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

唐军平定江南之后,又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唐朝统一以后,唐高祖李渊令李世民于武德五年将其迁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与其父隋文帝之陵遥遥相望。

明代嘉靖年间,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编《武功县志》时,订正《唐高祖本纪》,认定隋炀帝葬在陕西武功落杨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拜谒隋文帝和隋炀帝陵墓,并分别书写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炀帝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位陵冢周围外延10米,一般保护区外延60米。

折叠相关传说

关于隋炀帝的安葬地还有一段传说,据传唐高祖李渊准备将隋炀帝从雷塘迁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当行至行进到距泰陵不远处的陕西省武功县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庄附近,突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道路泥泞,几根轿杆猛然断裂,轿绳滑落,灵柩无法行进。

有人说文帝嫌炀帝荒淫无道,不愿自己的不肖的儿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显灵断了绳索,抬灵柩的杂役也嫌要过后河,路远、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并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马、石狮兽。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过隋炀帝陵,问起以往的蹊跷怪事,术士袁天罡破解此中秘密,因为隋文帝杨坚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实在不愿意让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这样的怪事。"落炀村"由此得名,时间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阳村"。

折叠争议事件

武功到底埋的谁 专家观点不一

既然扬州已经确定发现了隋炀帝墓葬,那么,陕西省武功县的隋炀帝陵到底是谁的墓呢?专家说法不一。

观点1:或埋隋炀帝骨骸

戴世宗认为,武功县的隋炀帝陵才是其真墓。杨广在扬州被杀后,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渊念其旧情(两人是表兄弟),又为了拉拢人心,将其迁葬到武功早已营造好的墓里。在明代状元康海纂修的《陕西省武功县志》记载:"隋炀帝墓在县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于此。"

此外,扬州被确定为隋炀帝的墓葬中,仅发现了2颗牙齿,遗骸却没有了。我省一位考古专家说,这也不能排除当时将隋炀帝的骨骸迁葬回到武功。

观点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说,武功的隋炀帝陵可能是衣冠冢。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勘探,也不确定其地下有没有墓道。

也有专家认为,在历史上,某人死后多地出现其墓葬的情况并不稀奇。隋炀帝死前,李渊已占据关中,并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皇帝,隋炀帝为太上皇。隋炀帝死亡后,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来寄托哀思。

观点3:是座假墓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扬州的隋炀帝墓经专家考证确定为真,武功县的应该是假墓,但是谁的墓,需要经过考古发掘才能确认。

观点4:应为唐殇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县志办组织人员编写的武功县志称,武功镇罗家堡西的墓为唐殇帝陵,人们讹传为隋炀帝之墓。编撰者的依据是《新唐书》介绍武功时云:"西原,殇帝所葬"。

据史书记载,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立其第四子李重茂为少帝。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七月,李重茂死,追册曰殇帝,十一月葬于武功西原。

折叠编辑本段河南遗址

河南省的隋炀帝陵墓位于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之柏山(又名荞麦仁山),当地人直呼其"杨广墓"。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除此,另多有志书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柏山上原有圣水寺,炀帝陵迁此后,唐太宗敕圣水寺僧人务要看守好该陵,"以胜隋事"。民国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迹·陵墓》篇中均载:"炀帝陵在永宁县城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篇张论《金门山赋》曰:"维西则阳虚开文学之鼻祖,龟窝呈理数之渊源,长水浩淼,隋陵亘绵,高门嵯峨。"也说明隋炀帝陵在洛宁县境。而今,洛宁县城东北十公里锦阳川西部,渡阳河南岸,有一独立的山峰,呈不规则的三棱椎形,如同龙首冲天而起,雄视北方。这座独特的小

山当是地方志所记的隋炀帝陵,因为它不载于史书,所以不能为外人所知。在洛宁县很多人都知道"隋炀帝死于江南迁葬锦阳"的事,当地群众都把这座锥形山峰叫做"香炉山",专为隋炀帝杨广供奉香火而设,说那个圆形山包就是杨广的墓顶,香炉山西圣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看守杨广墓,寺内原有石碑十余通,其中明成化年间的石碑对杨广墓曾有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扬州陵址

折叠发现考证

2013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王巍说:"从考古意义上来说,其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

折叠考古发掘

一号墓出土两颗男性牙齿

据介绍,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迹象136座、夯土2处、沟2条、砖基1处、井5口、坑(塘)29个。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宫城用砖一致。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随故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骸骨为1.5米高女性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135件文物首亮相

2014年4月10日,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16日,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扬州双博馆展出。

据了解,曹庄隋炀帝墓发现后,考古人员先后在两墓中发掘出400余件/套文物。此次扬州双博馆展出的文物来自曹庄隋炀帝、萧后两座墓。包括"鎏金铜铺首"、"编钟编磬"、"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在内的135件/套文物对外公开展出。为了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墓葬全貌,整个展区按照墓葬的结构排布,先是甬道,然后是耳室最后进入主墓室。

在展览现场,隋炀帝墓内两颗出土牙齿引来不少人围观,据了解,这两颗牙齿出土于墓内靠近东耳室处,属于同一个体,一颗为右侧上颌第三臼齿,一颗为右侧下颌第二臼齿。根据牙齿磨耗判断的齿龄为50岁左右,与隋炀帝被弑杀时的年龄相符。

折叠编辑本段争议

近期,备受关注的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在获得社科系统评选的"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随着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亮相,隋炀帝墓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隋炀帝墓到底迁葬过几次?隋炀帝真如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隋炀帝亡国源于"政绩工程"?隋炀帝墓的发现对当代有什么启示?日前,"流星王朝的遗辉--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江苏扬州博物馆开展,记者参观了该特展并采访了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顾风研究员。

顾风告诉记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说,可以判定这两座墓的主人就是隋炀帝和萧皇后。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一号墓内出土的墓志,墓志明确记载墓主为隋炀帝,开头即写道"隋故炀帝墓志。惟隋大业十四年太岁……帝崩於扬州江都县",这与史书中记载的江都宫政变隋炀帝被弑于扬州的时间、地点相吻合。同时,墓内出土了两颗牙齿,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属于50岁左右的男性,这也与隋炀帝遇害时的年纪一致。墓中出土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等高规格的随葬品都与隋炀帝的身份相匹配。

尚存的几点争议

虽然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妇孺皆知的隋炀帝,但关于墓葬本身还存在不少争议:隋炀帝墓是否被盗?隋炀帝墓到底迁过几次?发现的墓志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放进去的?此次展出的隋炀帝两颗牙齿引来了很多关注。有人质疑,为何只剩两颗牙齿,隋炀帝尸骨去哪了?如果是盗墓者所为,他们又怎么可能盗取尸骨?

顾风认为,二号萧后墓已发现明显的盗洞,但一号隋炀帝墓被盗的可能性不大。隋炀帝墓由于当时仓促修建,加之建筑材料粗劣,可能早期就发生塌顶。不仅墓主人身份不易判断,也给盗墓造成了困难。另外,隋炀帝墓没有被盗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的发现,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等级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堪称稀世珍宝,盗墓者不可能在盗墓过程中遗漏如此珍贵的文物。

史书记载隋炀帝墓一共迁了四次,曹庄墓算哪处呢?

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隋炀帝墓有过多次改葬的记录: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江都太守陈棱将炀帝改葬于吴公台下。武德三年(620年)、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两次下诏改葬隋炀帝。因此,有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曹庄是第五次迁葬地。但顾风认为,隋炀帝墓真正的迁葬可能只有一次,即陈棱把隋炀帝的棺柩从江都宫流珠堂迁葬于吴公台,而曹庄墓很可能就是位于吴公台附近的墓。

"改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迁葬,将坟墓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是墓址不变,只是在墓中又放入随葬品。"顾风说,"从江都宫迁至吴公台,这是隋炀帝墓的第一次迁葬,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迁葬。根据史籍记载和对地理位置的考察研究,雷塘和吴公台应是同一个地域的两个地标建筑,唐代的改葬不是将陵墓从吴公台迁到雷塘,很可能只是将这座榛莽丛中已经塌顶的残墓重新整修,并放入了一些随葬品。"

推断曹庄隋炀帝墓为陈棱将军所造,顾风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陈棱将隋炀帝棺柩从流珠堂重新挖出来,曾停放在江都宫内,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间应该是陈棱在为隋炀帝造墓。另外,曹庄隋炀帝墓使用的材料都是江都宫城墙用砖,且为江都宫工程淘汰的带有明显烧造缺陷的残次品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造墓的仓促和草率。如果唐代按帝王规制实施迁葬的话,墓葬的形制、质量就不可能是这样的了。

至于隋炀帝墓志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放入墓中的,各方意见不一。根据墓志上出现的"贞观元年"四字,可以肯定,该墓志不是在隋炀帝初葬时放入的。肯定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放入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在萧后与隋炀帝合葬时放入的。

功过世人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

历史上,隋炀帝一直以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的形象出现。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昏君与暴君的典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隋炀帝认为光靠武力征服南方是不够的,他即位前在江都(今扬州)做扬州总管期间,就广纳江南贤才,对宗教领袖礼遇有加,还效法东晋著名宰相王导,学习南方语言,从而缓和了南方人的敌对情绪。此外,隋炀帝还从巩固政权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规划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得以联系在一起。运河的开通,更直接促进了扬州的繁荣昌盛。

隋炀帝一直为世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荒淫无道,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三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是宋代以来传奇、小说、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的编排、虚构和歪曲。隋炀帝在位13年,的确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但巡游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有效统治。"顾风说,"隋炀帝的两个儿子都是和萧皇后生的,如果隋炀帝真像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那他肯定会有很多儿女。而且正史记载,隋炀帝和萧皇后关系非常融洽,直到隋炀帝被杀,萧皇后一直陪着他。"

隋炀帝以极大的魄力进行变革。然而他急功近利,最终走向了灭亡。顾风说,隋炀帝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从他"大业"的年号就不难看出。他是以尧舜为榜样,企图建立前无古人的功业。据唐史学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内,他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平均每年征用400万人次的劳动力,将近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隋炀帝急功近利,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最终导致百姓起义,天下大乱。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缢杀,一代帝王就此陨落。

在展厅的最后位置,立着一个墓碑形状的留言牌,上面已写满了参观者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没有秦隋,何来汉唐""功大于过,一代英帝"……这是观众的观后感,是当代人对这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发自内心的评价。

在扬州隋炀帝陵内设有隋炀帝的纪念馆,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这位千古一帝,充分的讲述和赞扬了隋炀帝的大量伟大丰功伟绩。

以史为鉴则明

从隋炀帝墓被发现到如今墓中文物展出,隋炀帝墓一直饱受争议,但面对质疑,考古队并没有一味争辩,而是继续专注考古,用考古证据说话;同时,又兼顾公众的期待,及时与媒体和公众对话,合法、及时、科学地公布成果。

2014年4月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与公众见面。"从去年3月发现隋炀帝墓,到展出文物,仅历时1年零1个月,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顾风说,以前,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必须经过专家研究后才能给老百姓看,研究过程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想做相关研究的专家由于接触不到考古资料只能耐心等待。而时间一长,老百姓的热情也下去了。此次出土文物很快展出,既能满足公众的期待,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又能促进考古界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推动对隋代历史的研究。

"一个短的秦后面接着一个长的汉,前面一个短的隋,后面连着一个长的唐,这个现象非常值得研究。"顾风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大刀阔斧搞改革、大兴土木搞建设,这些都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有着雄才大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死活,滥用民力,把本来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干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绩工程","政绩工程"和百姓幸福安康形成了对立面。如何处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绩工程",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

上一篇: 都兰吐蕃墓

相关文章

  • 历史上的炼丹术
    历史上的炼丹术
    化学的前身就是炼丹术、炼金术。 即使你对这一行完全不了解, 也可以看看,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吸取 很多化学史和化学家的思想、成就、趣闻。 书的末尾还提供了一份"怎样长生不老"的修炼术, 以前这可很珍贵。
  • 老广州,旧时光
    老广州,旧时光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州,沉淀和积累了丰厚的史料传闻和旧事杂忆。本书作为一册史海钩沉类的小书,有着绵密的内容和珍贵的价值。 兼顾时代背景和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幅浓淡相宜、沧桑妙趣的历史画卷。书中突出的地域特征和人文信息,对岭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是一句俗语,指的是发生了原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同措手不及,突如其来等成语词义相近。
  • 清代后妃趣闻轶事
    清代后妃趣闻轶事
    《清代后妃趣闻轶事》是200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九洲。
  • 老建筑的趣闻
    老建筑的趣闻
    本书反映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设计特色及艺术风格。同时通过挖掘这些建筑的变迁历史及主人的趣闻,阐述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清代宰相趣闻轶事
    清代宰相趣闻轶事
    "历史趣轶馆"是一套专家写的历史大众读物。它采撷历史趣闻轶事,揭秘人性美丑善恶,展现社会风云变幻,感悟人间世事沧桑。它以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为旨趣,成大众休闲阅读之美。本书为该套丛书的其中一本。
  • 最雷人的历史趣闻
    最雷人的历史趣闻
    《最雷人的历史趣闻》是2012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继兴。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文史博客第一人刘继兴找到的最雷人的历史趣闻。
  • 追忆圣玛利娅女校
    追忆圣玛利娅女校
    圣玛利亚女校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学校,自1881年建校到1952年与中西女中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历时71年。虽然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当年受教于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对母校的爱还是那么强烈!她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为我们还原了当年圣玛利亚女校的教育方式、教学特色。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 江城记忆:武汉故事传说选
    江城记忆:武汉故事传说选
    《江城记忆武汉故事传说选》是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守华,陈建宪。本书主要讲述了武汉传说故事,地方传说显现了武汉人的性格与武汉的地域特色。
  • 世界神异事件大揭秘
    世界神异事件大揭秘
    《世界神异事件大揭秘》是2012年1月1日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海明。本书主要讲解了发生在世界上的神异事件。
.

历史趣闻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今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