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就是我们常说的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招式,经常练习太极拳推手的可以提高自身的灵敏度,对身体的健身效果非常不错,孙式太极拳推手也是拳友经常会接触和学习到的,首先我们要清楚及其中的含义,目的和功效,这样才能促进我们更好的掌握孙式太极拳推手,下面就是太极拳小编为大家完善的汇总了孙式太极拳的推手精髓,感兴趣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
正所谓“学以致用”,掌握了理论知识还需将其运用起来才可以。
拳术都包含着“体”和“用”两部分,但“体”和“用”是互相关联的,太极拳亦不例外。太极拳套路的各式是“体”,是知己功夫,虽然"用"在其中,但单人练习,不易体验到"用"的方法和妙处,故有太极拳推手以致用。
太极拳推手,是以练“用”为主,寻求致用之门径。其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挤、 按四手为基础。初练习推手,需先以“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由其中变化而出。此时将能通体虚灵,圆活无碍,变化无穷,而非笔墨所能尽言。
太极推手招式虽千变万化,但掌握其中的主要动作,就可以抓住其要领,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掤、捋、挤、按是为四正。采、挒、肘、靠是为四隅。四隅即称大捋。
采是采住对方之手,使之不易变动。挒是用掌挒开对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变力的方向或中断。但切不可握住对方之臂用力拽去,如此则失其意,并为人所制。肘是用肘顶向对方。靠是用肩挤靠对方。
四隅大捋之步法是进步大而速,须两腿有功夫方能轻灵变化。
所以说太极推手,也离不开对步法的练习。
活步大捋是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皆蕴蓄在一捋之中。两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相互转换。纯熟时可随意而变,此种练习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是由推手过渡到散手技击的必经之阶。须有形意拳的桩功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练习中变化自然。
1.首先应明确推手的目的和功效
盘架是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推手是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形布于外,化而为八势太极之用。先父云:“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所以推手的目的,是使习者在盘架的基础上能体用合一,由此而完善人之心理、生理机能,进而悟道。
所谓“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势。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关于推手的效用,先父云:“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招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总以掤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四手。故先以掤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洽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2.明确孙式太极拳推手的原则和特点
其实,推手本无定法定则,两人推手,乃是相机而变的一项活动。这里所谈之原则,乃是针对初习者而言,以使其得以入门之径。
初习推手时的原则为:心要静,神要凝,形要松,气要顺,两足要虚实分清。初习时要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
久之,自身气血和顺,内外一致,内劲自生。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可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申。至此则可处处预知彼之用劲。
故初习推手时以练听练化为要。练听练化,就是高级层次的盘架,其与站桩、走架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生成内劲之方法。因此,在初步推手时,要贯注于“听”、“化”之巧妙,不可为争一时之短长而用强,否则会舍本求末,功夫难以进阶。
(一)、太极推手的练习方法和功夫层次
孙禄堂老先生说:“总以棚、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拥、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差,权彼势之长短,好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捌、肘、靠四法,以及靠千万手法,皆有棚、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
孙剑云老师说:”初练习推手,需先以拥、捋、挤、按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捌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有其中变化而出。“
由此我们可清楚看到,练习太极推手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要一步一个脚印。初练太极推手,分为两个层次,也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练习拥、捋、挤、按四手,这是太极推手的基础,这个阶段要认真刻苦、细心体会,要将基础打牢。第二步,才是采、捌、肘、靠和其他技法。
关于如何练习大捋时,孙老师说:“四隅大捋之步法是进步大而速,须两腿有功夫方能轻灵变化。”老师还说:“活步大捋是将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皆蕴蓄在一捋之中。两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互相转换。纯熟时可随意而变,此种练习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是为由推手过度到散手技击的必经之阶。须有形意拳的桩攻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练习中变化自然。”
另外,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步法上有定步、活步之分,先练定步,熟练后再练活步。孙老师说:“推手步法有静(定)步、动(活)步、合步、顺步等。初学推手应以静步为根本,静步熟练后再习动步。其间合步、顺步皆可用之,是为静步(合)、静步(顺)、动步(合)、动步(顺)四种。
孙老师说:“初习推手时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孙老师还说:“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中。至此则可处处预知彼之用劲。”
由此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要想练好太极推手,必须掌握好两条基本要领,一是“粘连黏随”,二是“劲力”。
1、粘连黏随
粘连黏随是太极推手中所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它贯穿整个推手过程中,推手里的一切手法、步法及劲力,都是在粘连黏随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和运用,因此可以说它是太极推手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粘,就是粘在一起;连,就是连在一起:黏,就是黏连在一起,不丢不顶;随,就是始终紧跟对方,舍己从人。 粘连黏随是在练习太极推手时,首先训练的一种运动形式。只有长期进行这种练习,才能增强习练者的肌肤和神经的感知能力,为太极推手下一阶段的练习筑好根基。
2、劲力
在太极推手中,劲力主要包含有听劲、化劲和发劲。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叫法的劲力,但是这三种劲力是最基本的,它可以涵盖和派生其他劲力,如问劲、知劲、懂劲,都在听劲的范畴内。
(1)听劲,就是在推手过程中,较手双方通过肢体间的粘连黏随,而感知对手的劲力状态,即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刚柔、虚实及其变动状况。这是在较手时首先必须实施的方法和劲力,是实施其他劲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掌握好听劲,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化劲,就是化解对方作用于自己肢体上的劲力,使对方的劲力达不到目的,甚至被我所利用。它既是一种防守,又是由防守转为攻击的过渡,是四两拨千斤的绝妙运用,是放人丈外而精彩漂亮的集中体现,是赢得满堂喝彩、热烈掌声的最佳形式,是太极推手的上乘功夫。
(3)发劲,即在粘连黏随中,听到对方劲力的破绽,我即抓住机会,乘虚而入,运用技法,发放劲力,以致战胜对手,它是一种主动进攻或者适时反击的攻击手段,也是最后决定胜负的劲力和招法。
总之,练习太极推手,要时刻掌握好四个宇,即多练,多悟。也就是说,平时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反复体验,细心领会,悟出其中道理。孙老师说-“盖因推手非言传身教、实际研练不可,笔墨述之再多也难尽其法,学者亦难得其妙。”
孙老师经常说“时间乘以规矩等于功夫。”也就是说功夫是由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时间积累,这两者所决定。按照规定的要求练习的时间越长,功夫也就越深。功到自然成,这也是千古名言。
要牢记中国一句名言,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须知,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努力后,就会达到另外一种“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全新境界。
这个全新的境界,就像孙禄堂老先生所说:“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然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其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体。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相关文章